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21日
医路求知 仁心常新
——杜氏中医的“现代化”进修之路
本报记者 马允安

①

②
当“全国文明家庭”的光环聚焦于这个家族的仁心与传承时,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的另一面:杜氏中医每年至少会派出两人去参加学术会,他们的足迹频繁地出现在北京、西安、郑州、成都、深圳等地的中医名家讲座和学术会议上。对他们而言,传承,绝非故步自封;守正,更需要开阔的视野。
薪火相传:
从周二学习会到深圳课堂
作为杜氏中医的“掌门人”,杜志永的学习清单上,除了经典医理,还有《现代医院管理》《品牌战略》等课程。他说:“一个家族的中医传承,就像一艘船,不能只靠父辈划下的航道,更要看清时代的风向。”
每周二晚上,杜氏中医的会议室总会准时亮起灯火。这个雷打不动的学习会,始于创始人杜荣星,至今已持续30余年。“父亲在世时,每周二都会把我们5个子女召集在一起,讨论疑难病例,分享治病心得。”杜志永抚摸着父亲留下的笔记本告诉记者。
如今,这个传统依然保持着,但内容已从单纯的医术研讨,拓展到了医馆管理、品牌建设等更广阔的领域。变化始于2015年,杜志永在北京听了慧联网创始人郭凡生关于“家族企业社会化改造”的讲座。“那堂课让我恍然大悟,中医世家要传承下去,光会看病还不够,还要懂管理、会经营。”
回来后,杜志永开始在医馆推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管理模式。重大事项不再由“掌门人”一人决定,而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商议。“这让我们避开了许多家族企业‘一代兴、二代衰’的困境。”他说。
2014年,杜志永在深圳第一次听到国医大师孙光荣的“中和派”理论:“中医讲究平衡,‘中和’理念特别适合现代人的体质。”深受启发的他,立即安排六名家族成员分三批前往学习。
课后,70多岁的孙教授特意留下杜志永,握着他的手说:“你们从焦作跑到深圳来听课,这种求学之心令人感动。现在既能做好肝病专科,又重视下一代培养的中医世家,实在难得。”
知行合一:
临床实践的突破与升华
与兄长着眼于全局不同,四弟杜红燕中医师和妻子张会玲主治中医师的学习之路,更专注于医术的“精耕细作”。他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名家的独到心得和特殊病例。
在杜红燕的诊室里,珍藏着一份特殊的病历。几年前,患者李女士被顽固性失眠困扰近十年,“什么方子都试过了,就是睡不好”,这句话成了她的口头禅。
转机出现在西安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专家讲到“腑气不通,浊气上扰神明”时,杜红燕猛然想起李女士厚腻的舌苔。“我一直盯着‘肝郁’,怎么就没想到是肠胃的问题呢?”会议间隙,他迫不及待地给助手打电话,调出李女士的病历重新研究。
学习归来后,他大胆调整思路,在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加入通腑药物。令人惊喜的是,李女士服药三剂后,不仅腹胀缓解,当晚就获得了久违的安眠。第二天一早,她特意来到诊室,眼含热泪地说:“杜大夫,这是我十年来第一次睡得这么香!”
“祖传的技艺是我们的‘根’,但外面的新知是让这棵树发新枝的养分。”杜红燕深有感触地说。
他的妻子张会玲是妇科专家,她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我会特别关注名家治疗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等疑难病的思路,带着问题去学习。”张会玲说。
深夜的书房里,常常能看到夫妻俩讨论病例的身影。“有时候为了一个药方的配伍,我们能讨论到深夜。”张会玲笑着说,“讨论明白了,第二天看病就更踏实。”
仁心仁术:
流动的义诊与不变的初心
妹妹杜翠萍中医师,则在另一条赛道上加强学习。她格外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管理和服务流程优化的课程。“医术是冰冷的,但医患关系应该是温暖的。”她说,“‘树德’不仅体现在不收穷人的钱,更体现在每一次有温度的沟通里。”
杜翠萍的行李箱总是比别人重一些——除了衣物,还装着脉枕、处方笺和常用药材。这个习惯,源于她一次次外出学习时的特殊经历。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病人找来。”她说。在北京学习时,一位重度黄疸患者专程从邯郸坐高铁来找她;在西安,她利用午休时间为一位私企员工诊脉;在郑州,她为带着三个孩子的失眠母亲调理。
最让她难忘的是在郑州学习时的经历。一位快递小哥趁着送餐间隙来找她看病,额头上还挂着汗珠。“时间就是金钱,离得近就给他看了。”她说得轻描淡写,但那分体谅让人动容。
“医学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药物。”杜翠萍特别提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德善在前,医术在后”的理念,这与杜氏中医“从医必先树德,治病更需行善”的家风不谋而合。
在她的学习笔记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的字迹:“让病人少吃药、少花钱、早日康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句话,成了她行走医路的最好诠释。
如今,在杜氏中医的学习会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一辈分享临床经验,年轻一代介绍数字化病历管理,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医术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杜氏中医还把第三代杜明阳、杜明霞送进市名老中医传承学堂,提高她们理论水平,通过制度化、标准化、人性化管理,使杜氏中医逐步从家族作坊走向现代中医连锁品牌,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发展。
图① 第二届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杜氏兄弟合影。
图② 张会玲(左)、杜翠萍(右)在华医世界“妇科”精修班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合影。
本报记者 马允安 摄
■记者手记
在守正创新中
透视中医的未来
在杜氏中医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我常常被这个家族对学习的执着所打动。这种执着,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融入了血脉的传承。
记得一次参加杜氏中医周二学习会的情景。晚上7时整,杜家老少20余人准时坐在会议室里。杜志永讲解最近在深圳学习的“中和派”理论;杜红燕分享了一个运用新思路治愈的病例;张会玲则带来了妇科疑难病治疗的新进展。年轻一代认真记录,不时提出问题。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家族已经持续了30多年。
最让我感动的是杜翠萍医师的故事。她的行李箱里总是装着脉枕和处方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抽空为找上门的患者诊治。她说:“病人信任你,才大老远找来,怎么能推脱呢?”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医者最本真的初心。
杜红燕夫妇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在他们诊室里,我看到了一摞摞厚厚的学习笔记和会议资料。张会玲告诉我,他们经常为了一个药方的配伍讨论到深夜。这种对医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杜氏中医能够不断发展的秘诀。
杜志永办公室里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父亲杜荣星留下的泛黄笔记本与现代管理书籍并排摆放,传统脉枕与笔记本电脑相映成趣。这个画面,恰是杜氏中医在守正创新中稳步前行的生动写照。杜志永说:“我们要让杜氏中医从家族作坊走向现代中医品牌,但这过程中,‘树德行善’的家风永远不能丢。”
在杜氏中医,我看到了中医传承的最好模样。它不在故纸堆里,不在口号声中,而在每周二晚上的学习会上,在跨越千里的求学路上,在深夜书房的讨论声中,更在每一个被治愈的患者笑容里。
正如杜志永所说:“我们要让杜氏中医这棵老树,在不断汲取新知中发出新枝,让千年的中医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条路,他们走得坚定而从容。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