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21日

耕耘忆乡愁

□朱帮义

记忆里,每到深秋,便是农村老家最忙的时节——繁忙的秋庄稼收割结束,紧接着就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冬小麦播种工作。那时,家家户户忙着到县城种子公司购买优质的小麦种子,到乡镇供销合作社购买化肥。同时,各家各户把自家沤的土杂肥从粪坑里清理出来,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小麦播种打下坚实基础,期待来年能有个好收成。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集体土地分配给农户个人耕种。1980年6月,在家务农的爱人分到了4亩责任田。当年,爱人便在地里种了玉米、大豆和棉花。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三个孩子,她同我一样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中专肄业生,从小到大没有种过地,对农活是个外行,我着实担心她把地种糟。到了秋庄稼开始收割时,在焦作工作的我特意请假回家帮忙。我到自家的责任田一看:呀!地里的玉米、大豆和棉花长势特好,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家的差。我向爱人请教种地的秘诀,她的回答很简单:“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干咱咋干。多施肥,适时浇水,细心管理讲科学……”那年,家里的秋庄稼喜获丰收。

开始种冬小麦了,那时农村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庄稼的收种全靠人力。晚上,我借着月光把自家院子粪坑里的土杂肥挖出来,第二天一大早就用平板车一趟趟拉到地里。然后,再把土杂肥和买来的化肥均匀地撒在地里,给小麦上足了底肥。我不会犁地、耙地,就请来父亲帮忙。家里没有喂牲口,犁地、耙地和耩地全得人工上阵:一家人齐动手,把一根根绳子拴在犁子前端,父亲双手扶着犁把,随时把控方向和犁铧的入土深度,我和爱人、母亲、弟弟、妹妹在前面紧拉绳索,齐心协力牵引着犁子缓缓前行。犁完一块地后,再把绳子拴在铁齿耙上拉耙。耙地的目的,主要是破碎土块和平整土地。耙地时,需要耙上两三遍才能把土地耙平整。接着,就是耩地了。但耩地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把耙平整的地块打成畦田,方便后续小麦灌溉保墒和保肥。

父亲是一个种地老手。耩麦时,他在后面扶着耧,精准把控着麦垄的宽窄、耧脚的深浅和种子的稀稠,我在前面拉着耧把掌握方向,其他人各拉一根绳索前行。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埋头苦干,虽然个个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的,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播种结束后,还要用石砘子把松土压实,这项工作都是由我来完成。

如今,农村早已实现机械化,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穿梭田间,当年人工拉犁、拉耙、拉耧的农耕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些全家老少一起劳作的时光都化为浓浓的乡愁,深深镌刻在心底,成为珍贵的记忆。

本版来稿请发至邮箱:

jzwbwq@163.com

(请注明姓名、电话及具体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