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21日

货车司机牛二哥印象

□王保利

牛二哥出名了。这消息像春风似的,暖融融的,一下子就在山阳大地传开了。出名的是货车司机牛二哥,也是草根农民作家牛二哥。一个人、两条路,一条在车轮下,绵延200多万公里;一条在笔尖下,淌出26.8万字。这两条路,他走得都很踏实。牛二哥,本名牛保红。30年的货运生涯,把他从一个毛头小伙打磨成了一个眉眼间刻满风霜的中年人。200多万公里是个什么概念?我掰着指头算不清,只晓得那能绕地球好多圈。那车轮碾过的,是岁月,是艰辛,是3000万货车司机共同的苦痛与坚忍。

远方的路与手中的笔

最初听文友说起,修武有个货车司机出了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简单”。这三个字,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开车跑江湖不易,风里雨里,日夜兼程;二是在颠簸劳碌中还能静下心写文章,更是不易。那驾驶室方寸之地,既是谋生的场所,又成了他驰骋思想的书房。

后来,文友又告知:“他就是大南坡牛爷爷牛秉富的儿子。”我心头一跳,顿时生出无限的亲切来。

4年前,一个天光晴好的日子,我根据市文联的安排,到大南坡采访牛爷爷。那时,乡村振兴的春风刚刚吹进这个浅山坳里的村子。老人家的堂屋敞亮,牛爷爷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说到高兴处,还给我清唱了一段豫剧,嗓音洪亮,带着山野的朴拙之气。他那小院,炊烟袅袅,笑声朗朗。后来,我写了一篇《牛爷爷小院的笑声》,发表在《焦作晚报》上。人生真是奇妙,牛爷爷的爽朗仿佛还在眼前,牛二哥的声名又传了过来。尤其是我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了他的文章《车轮上的文学路》。那文字,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带着露水,含着草叶的清香,坦诚,真诚,一句一字直往心窝子里钻。我便想见见他,读读他那本独特的书。

缘分这东西,说来就来。修武文联要给牛二哥办一场文学创作分享会,修武县作协主席李喜平邀我参加。那时,我正在中站照料92岁的老岳母,脱不开身,又不会开车,去山区总归不便,就婉言谢绝了。人虽没去,心却牵挂着。我把《人民日报》上的那篇文章又找出来,反反复复研读了两遍:“文学就是我的家。没有文学,漂泊与孤独无处倾吐。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这些有温度和力量的文字,更加深了我的印象。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分牵挂,竟被修武县文联主席崔红星记在了心里。11月15日7时,崔红星便从修武县城出发,驱车几十公里,专程到中站接我。路上,他和我聊着牛爷爷和牛二哥的近况,窗外的景物向后飞驰,我心里那幅关于牛二哥的画像,愈发清晰、丰满起来。

山里的风与心里的暖

车子进了山,天是那种洗过的蓝,云朵像新弹的棉花,软乎乎地缀在空中。毕竟是初冬,浅山区的气温到底比山下低了几摄氏度。我衣衫单薄,一下车,一股清冽的山风扑面而来,不禁打了个寒战。

正觉得有些微冷,一位满脸堆笑的中年人迎了上来。那笑容,像冬日里陡然出现的太阳,暖洋洋的,一下子就把那点寒意驱散了。不用介绍,我猜想,这就是牛二哥了。

他,一身素朴的衣裳,头发有些稀疏,脸上是长年奔波留下的沧桑痕迹。可他那笑容,是那样真挚、那样热情,蕴含着力量,像一碗滚烫的家乡酒,下肚后浑身就热乎起来。他伸出手来,那手粗糙、有力,是双握惯了方向盘的手。我与他初次见面,既有老友重逢的熟稔,又带着一丝陌生的敬意。熟稔的是他那山里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敬意的是他这一身风尘与素朴之下,藏着的那个丰盈的文学世界。

分享会就在大南坡村乡村文化空间里举行。小小的空间,济济一堂,暖意融融。牛二哥没有侃侃而谈,更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他像拉家常一样,讲起了他开车路上的那些细碎片段。

他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讲西北戈壁滩上的孤寂,讲大雪途中救助驻马店女人的欣慰,讲开车时突发灵感记录的瞬间,讲面临万丈深渊对妻子善意的谎言……他讲得平实,甚至有些琐碎,可就是这些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全程用手机录着,心里暗暗惊叹。他的讲述,只有19分40秒。讲毕,李喜平还微微“责备”他:“原定讲个半小时的,你没讲够呢。”牛二哥依旧是那样笑着。那笑容里,有理解,有感激,或许还有一丝不善言辞的腼腆。

牛二哥在方向盘与稿纸之间,开辟了一片多么了不起的天地。我得向他学习,更要沉下心来,去感受生活,写出更有温度的文字。

乡村振兴的东风,让大南坡焕发了新生。牛二哥也作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停下了与他相伴几十年的大货车,把半生积蓄拿出来,将自家老宅院改造成了一处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他从一个奔跑在路上的行者,变成了一个守望家园的主人。

身份的转变,为他打开了另一扇观察生活的窗。如今,他笔下的故事,不仅仅是远方的公路,更多的是南来北往的游客,是村庄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新长出来的希望。我看他忙前忙后,刚送走一拨客人,又抱着一摞干净的一次性拖鞋,笑容满面地去迎接新的住客。那身影,踏实而温暖。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作者,真实的生活与情感,永远能打动人心。”分享会上,他说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这是他最朴素的文学观,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最让我庆幸的是,牛二哥把他手头仅剩的一本样书送给了我。出版社仅给他10本,这是最后一本。我小心翼翼地拆开塑封,请他签名。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搓了搓手,才郑重地拿起笔,在扉页上一笔一画地写下:

愿以我的经历,温暖彼此的人生。

墨香的重量与笑容的温度

我捧着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书,像捧着一块温热的璞玉。书不厚,248页,却感觉沉甸甸的。

封面的设计,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了。那是让人既敬重又恐惧的西北U型公路,画面是厚重的土黄色,山峦沉默,大地苍茫,一条黑色的公路像一柄长剑,直插天际,充满着力量,也弥漫着无尽的孤独。就在这公路中间,印着一行小字:“一部震撼人心的货车司机非虚构作品集。”这行字,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脚。

翻开书,序言之前,特意摘录了布兰德《成为作家》译者序中的一段话,谈的是写作的艰辛与荣耀。我想,牛二哥选这段话,必定是深有共鸣的。他的写作,不是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而是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在等待装卸货的间隙里,一字一句抠出来的。

这本书分三部分,共39篇文章,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书中讲述了妻儿送他赴青藏闯荡时令人泪目的心酸,货车司机小王用卫生纸裹满全身如木乃伊般的悲惨;讲述了嗜酒的二皮、多情的孟村老冯等同行者的故事;讲述了可可西里遇险、罗布泊奇遇等传奇见闻……全书以地域篇章串联起公路货运生态,记录了青藏铁路建设等时代进程,同时也包含捞鱼风波、压沙区斗殴等生活事件。牛二哥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从生活的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带着汗水的咸涩和阳光的温度。

在书的封底,附录6位作家真诚的推荐语。其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老师写道:“书和路的组合是某种理想生活的标配。牛二哥是我熟识的乡亲,他爱生活,爱读书,更爱写作。这本书就是他的行路笔记,其中可见人生百态和世间万象。”这话,说得真好,说到了根子上。

冬日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下来,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我站在牛爷爷家的小院里,身上是暖的,心里更是暖的。

牛二哥脸上又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灿烂而温暖的笑容。那笑容,像大南坡山崖上迎风绽放的野菊花,不娇贵,却充满了坚韧的生命力。他从公路上来,又回到了土地上,用他的车轮和笔杆丈量了天下,又用他的民宿和笑容温暖着故乡。

路还在脚下,故事,也还在继续。这个温暖的冬日,因这场相遇,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