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21日

五百年前“南恩村”今何在

□赵伟臣

今年7月,求得好友、史志专家、焦作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退休干部王明喜历经一年多时间精心整理,当代书法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马玉河题写书名的明·何瑭纂正德十三年(1518)《怀庆府志》影印本上下两册一套,喜悦之情自不待言。这套《怀庆府志》是怀庆府第一部志书,距今已500余年,被方志工作者奉为圭臬。设序、目录,志书正文分封略、国都、郊野、风土、田赋、户役、选举、职官、人物、稽古、英华11门77目,对怀庆府地域地理沿革的考证颇为详细。志首今录何瑭原志序并加入标点符号,增录焦作古今历史文化方面代表性彩照20幅;志末录入《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焦作卷总目录,稀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和文学艺术及收藏价值。

我收到这套书后,如获至宝,尤对书中记载怀庆府六县乡村集镇每个村落都进行了描述,倍感兴趣,遂对之加以研探,对修武县安信乡所辖“恩村在县西17.5公里,南恩村在县西17.5公里”,不见逯庄、常庄、张庄等家乡故土村名的记载,甚感遗憾。时人有语“张常郝柳定,神仙也难弄;恩村一二三,也算一般般”,虽然称呼有失雅致,但新城街道下辖的张庄、常庄、郝庄、柳庄、定和,恩村的一街、二街、三街,在今山阳区很有名气。而500年前的明朝,除定和村外,多数村落却无任何指代,我对南恩村一词颇有疑问。

南恩村指的是谁?是逯庄?为何没有单列。是逯(家)庄、常(家)庄、张庄、郝庄及其他三家五户小村的代表吗?为何没有明确点明。当时安信乡还有墙南、定和、于村等周围村的记载,唯欠缺南恩村的指向,不见逯庄、常庄、张庄等村的记载。是为了节省篇幅,还是明时就没有这些村或划界不清以南恩村一词所概括,不得而知。从字面上讲,南恩村与恩村并驾齐驱或稍逊色之。事实上,随人们的流动迁居,从已知的历史时期,这些村庄一直没有间断地延续至今。有村落形态、风俗习惯,有文物可证。其实,恩村之南这么几个村庄就在恩村居民区向南的辐射线内,为明证之故,特作浅显介绍。

早年人们说恩村街1.5公里长,东梢门到西梢门为最繁华地段,老街为其中心,商家集聚之地,东西为当时的官道。史上禹帝之父鲧曾驻此治水,因而有鲧镇的说法;《封神演义》一书中,苏护送女儿妲己进商都朝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武王伐纣途经此地,遇雨三日,村民箪食壶浆迎送,大业成功后,武王承蒙百姓恩德,赐名承恩镇。其居民区域北至玉帝庙,南至东南后与冯圪垱一线,这就是老恩村街的范围。书载,县西17.5公里的恩村,此线以南所有村庄均无记载,或为南恩村之域,或为惜笔墨之故。

逯家庄,简称逯庄、小逯庄,本地方言逯念“落”音,恩村南不远处。历史上,该村元代名臣、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逯鲁曾,曾先后为元文宗、宁宗、惠宗三位小皇帝讲授过汉文,指点过几位太子学各种祭奠礼仪和迎送外宾之礼节等,有“三代帝王师”之美誉。村西三官庙是恩村早期创建的庙宇,为逯鲁曾游息之地,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村距西南的常庄0.5公里有余,两村关系密切,为常庄火神庙二月十二会的主要水事单位,村不大但历史悠久。

常家庄,简称常庄,本地方言俗名尚庄。早年有“百千镇”“恩爱村”“东家岭”“构圪里”之称。恩村西梢门外往南有一路河两用的排水沟,往南0.5公里贯穿张庄,又0.5公里进入常庄。老戏文曾有从东家岭到古杨庄的戏文,还曾出土一通距今千年的唐经幢、一座唐时墓葬以及七八个汉代瓦瓮,村中赵兴德曾任焦作市信访局局长、市委副秘书长。村西火神庙为焦作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古迹点,后晋升为文物保护单位。

张庄在西梢门之南、冯圪垱之南,均0.5公里之距,据传建村时间迟于常庄。范家、张家为主流大户。从河西张家《丕承堂家谱》看,张庄村起源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张家第一始祖张育、张恕二人,遂定张庄,村西古有观音堂,村内有祠堂、祖坟。国民党早期革命家范争波,曾出任过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辕秘书等职。现范氏宗祠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绿化带建设,2019年由张庄村迁至恩村恩州驿古街中心路北,为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与路南新中国成立前曾任焦作市市长张璋故居相对。

至于常庄南的小庄与冯圪垱南的小庄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仅一个传说而已。传说在冯圪垱南恩村、常村、张村交叉处有一小庄,那里有一户人家,老者爱好习武,原先在沁河南当武术教师,带徒弟若干,后年老返。一天徒弟前来拜访,谈起往事深有感触,流露出被人欺侮之情,老者一声不吭,起身随徒弟前往,一技镇得闹事者瞠目结舌、甘拜下风,撑起了徒弟的门面。这只是一个早已失传的传说,说明当年此地有多个规模和形式迥异的民居村落。

从地理位置地形看,恩村老街东西一线为官道,西梢门往西同时还兼具季节泄洪排水河的功能,沟宽、河深、路平坦。此地除玉皇庙北卵石砂土兼存,余东、西、南均地势平坦,黄土层厚肥沃,地下水资源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平和,环境绝佳,更适合人们居住、生存、繁衍,从而聚集人气。此地以恩村老街一线为界,从东往西数,北有定和村、于村,南有张庄村、常庄村、郝庄村、柳庄村与逯家庄,村庄与村庄之间也不过里把地,并有村间道路通行。

从庙宇看,这里均为民俗庙宇,配备齐全,承载着人们的信仰。逯庄有起于宋时的三官庙,常庄(今山阳区新城街道常宏社区)有始建于明时、重建于清康熙五十年仲冬的火神庙和年代不详的观音坛,张庄有张家祠堂、范家祠堂及送子奶奶坛,郝庄村(今山阳区新城街道郝杰社区)东有送子奶奶坛,柳庄村东有三官庙及送子奶奶坛。这些祭坛、庙宇所建时间不一,多为清时所建。这个送子奶奶崇拜之风盛在明时,其信仰遍及中国北方,本地则村村都有,间接证明建村时应早于修志时。

从民风民俗看,这里村村相似,义理相通,对生、老、病、死诸事的认识与处理几无差异,即便如此,就连出门在外者被问及村名、地名时,也往往提及“恩村”二字。这些未被编入明志的村名,往往被冠以“小荒村”的称谓。

从姓氏分布方面看,柳庄柳氏是在洪武年间从洪洞迁恩村又迁柳庄,目前柳姓占据了该村大户之头把交椅;而以郝氏命名村名的郝庄,其郝氏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早已消失;以常姓命名的常庄,其常姓也早已成为历史;唯以张氏命名的张庄,以逯氏命名的逯庄其姓、其村得以传承。

综上所述,从种种迹象分析,唐时的常家庄,元时的逯家庄,明时的张庄、郝庄、柳庄,这些村庄都早于怀庆府正德年而存在于当地。其规模形式远不如恩村、定和、于村,所以被略写,但不能代表这些村庄在当年存在的史实。这些村庄的古老已无从置疑,南恩村即为正德《怀庆府志》上这些村庄的总称,它是一个与“平陵”一样,概括了钦、史、周、抄、韩多个平陵的名字,一个总汇、代称、概括,是这些村庄在志书中的集中体现,为当年南恩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恩村的范畴所囊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