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21日

千年古镇话柏香

□黄恩升

沁阳市柏香镇,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专指柏香村,现在的柏香镇是乡级行政建制。因此,柏香村即过去的柏香镇。

据传,古代该村北有大片柏树林,清香四溢,故得名“柏香”。

柏香镇汉代属河内郡波县,后属怀州、怀庆府、怀庆路河内县。清道光乙酉年重修《河内县志》载:“金史曰:河内四镇,武德、柏香、万善、清化。”明崇祯十四年,孟津王铎撰书的《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中对柏香镇当时的地理位置与居民的生活状况有具体描述:“柏香东距怀庆三十五里,西距济源三十五里,居民茭牧其内,盖古聚云:比邻山水,其地盘郁,青苍埦壇,土演气垢,祖宗休息,自来农桑,老寿百姓不见兵革之祸。保其性命,家熙乐业,生齿繁者什奇。”

柏香村民记忆深刻且又津津乐道的陈年往事,莫过于柏香善建城曾经的辉煌和村中名门望族杨家的人物和故事。尤其是明、清两代,杨氏家族一门四进士,任正七品以上官职的多达24人,其中正二品1人、正三品1人、从三品1人。

最著名的就是村民敬称的杨都堂。杨都堂,即杨嗣修,字景欧。明崇祯元年,杨嗣修曾任宁夏巡抚,赋闲后于镇中建义学,名“延香馆”。明崇祯十年辛未之秋,“寇数万,蜂食清化,踏修武,躪及柏,三周杀人如草”。为使村民免遭血腥之灾,时致仕在家的杨都堂捐钱筑城,村民响应,感激涕零。经过周密准备,于崇祯十三年始建,历时8个月竣工,并由时任河北道台的袁楷命名为“善建城”。

善建城主街为东西向,长1500米、宽6.67米,两侧均为砖木结构的插檐式街房和青石台阶,整齐划一,古朴典雅。大街两侧规划有5条马道,并在马道口设置石槽,俗称“五马并石槽”,方便南来北往的行人喂牲口。街东为黄氏家族居住区,街西为杨氏家族居住区。城墙由黄土夯筑,外侧为大青砖梯形垒砌。城墙顶上为大青砖铺面,可骑马巡城。城墙四角建4个御敌城堡。城墙高9.33米,墙基宽7.33米,周长2500多米。围墙四周有宽5.33米、水深3.33米的护城河,济水注入北城墙护城河,在东城门前向东流去,故北城河亦称“济河”。善建城设四门四关,东门匾额为“善建城”城名,南门为“昌明”,西门外为济水分流处,故名“渐泽”,北门为“环极”,皆王铎手书。

1942年,沁阳县3区区长裴世纯将东门命名为“迎旭”,并亲书匾额,置于善建城石匾之上。村民语含深意地笑谈:“字写得不错,意思也好,就是笔力太软。”四关按方位分称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城内地面形如龟背,中间高,四周低,且筑城时在城四角挖土留下了多个池塘,有利于汛期排水、蓄水。城内和四关建有多座庙宇和坛、阁,其中西关有小红坛,关外路南并立两通上书“清工部左侍郎杨公神道”御赐石碑。杨公是杨运昌,即村民口中的杨翰林。石碑往南通向杨氏茔域;北关有药王庙、延庆寺、二仙庙。

关于东门口内路北的城隍庙,村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杨运昌小时候在东关上私塾,每天都要在城隍庙前过几趟。一天夜里,村里的乡绅们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城隍爷双膝盖渗血,并说每天都要给大贵人磕几次头,实在受不了,请乡绅们在庙门前建一堵影壁墙挡一挡,眼不见就不磕头了。乡绅们相约到庙里一看,只见城隍爷塑像的两个膝盖泥皮都脱落了,就赶快修了影壁墙。直到清顺治三年杨运昌高中进士,大家才明白,城隍爷说的大贵人,原来是杨运昌。

还有一个故事,说杨运昌每天夜里下学,母亲都要在街门口接儿子,只要看见两盏纱灯到门前,就是儿子回来了。这两盏灯是仙灯,只有母亲看得到,其他人包括杨运昌都看不到。一天,母亲见只有一盏纱灯,就指责儿子做了坏事。原来,杨运昌见东关一对夫妇生气吵架,就替不识字的丈夫写了一封休书。母亲教导儿子,帮人写休书是伤天害理,让他以写错字为由改休书,并把原休书撕毁。第二天,杨运昌照母亲的话毁了休书。过了几天,那个丈夫火气下了去感谢杨运昌,不再休妻。当天夜里,母亲又能看到那两盏纱灯了。

杨运昌是清初政治人物,系顺治、康熙两朝重臣。他在朝居官27年,多次担纲经筵讲官、编辑六部奏章、拟定诰敕,并任圣训撰修副总裁,册封荣亲王副使,为顺治皇帝拟撰碑文,督造顺治陵、太和殿、乾清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工部左侍郎等职。康熙十六年,他在柏香镇翰林府逝世,赐正二品祭葬。如今,国家图书馆和河南大学分别收藏有杨运昌所著的《石斋文集》(八卷)。

柏香善建城——这座古色古香的明清镇城,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城墙未能阻挡住日军的铁蹄,遭受了严重的摧残。1940年1月17日,万恶的日军在柏香镇残杀无辜群众350余人,烧毁房屋730多间,抢劫各种财物不计其数。街西的临街房几乎被焚烧殆尽,使古朴齐整的柏香大街变得满目疮痍。

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柏香善建城的城墙于1948年前后开始拆除。20世纪50年代初,新济公路从南城墙遗址过境,城墙夷为平地。北城墙东段3米多高的遗迹到1963年左右彻底消失。至此,历时320年的柏香善建城城墙不复存在。

1959年,在大兴水利的群众运动中开挖的广利总干渠紧贴济河穿村而过,流经北城墙下的济河废弃。广利总干渠长年碧波荡漾,既给村民带来了灌溉除涝之利,又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

1964年修建的沁济小铁路沿广利总干渠南岸穿村而过,并在街东总干渠段南侧设小火车站,同时建煤厂售煤。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小铁路被拆除。

柏香延香馆内的王铎书法碑刻《延香馆帖》,20世纪80年代被移存到沁阳市博物馆,为国家馆藏一级品;柏香延庆寺的一尊明代铜菩萨,据说当年被侵华日军从柏香掳至沁阳城药王庙,因败未能运走,后存在县文化馆。该铜像现存沁阳市博物馆,为国家馆藏二级品。

在古怀庆地域,提起柏香镇,人们就会想到柏香驴肉丸。据传,柏香驴肉兴起于明末清初。当时,柏香有个顺口溜一直流传至今:“东关粮行,西关糖坊,南关锅口,北关吹手。”几百年间,柏香南关的村民宰杀牲口,主要是杀驴,并以肩挑、车推的艰辛经营,将柏香驴肉卖到怀庆府的角角落落。如今,柏香不仅驴肉、驴肉丸远近闻名,柏香驴肉宴也成为不少饭店的特色品牌。

柏香村的集市和庙会更是经久不衰。集市天天有,庙会除农历四月有三次外,每月都有一次,成为柏香与周边村群众进行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同时也为大街上的生意店铺招徕了顾客。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柏香的集市和庙会由街东和东关转移到村中心十字路口,庙会由每月的一次增加到每月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三次。尤其从1979年起步的柏香镇服装加工业和服装市场,更是远近驰名,吸引了数百名客商入驻。高峰时,全镇服装加工厂达4500家,服装业年产值1600余万元,群众收入显著增加。

柏香村民有两大传统喜好,一是喜欢书法,二是爱唱、爱看老怀梆。

柏香人的口头语是“钱是人胆,字是人脸”,家家户户都喜欢培养孩子写好毛笔字,谁家孩子的毛笔字写得好,老人们脸上格外有光。此种风气主要受到了延香馆内“神笔王铎”书法碑帖的陶冶。解放初期,西关冯万堂在街东一面临街墙上书写的“人民坐天下”的行书标语,从内容到字体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冯万堂书写的“人民舞台”四个大字,南关张安荣书写的“人民功臣”匾及1974年街西杨福来在大街十字路口供销社大门口上方书写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等,皆让人称赞不已。

清末民初,南关、北关各有一个戏班子,演员都是本村人。南关戏班子爱演公案戏、武打戏,比如《刘公案》《包公案》等。北关戏班子爱演文戏,如《上门楼》《三上轿》等。节日庙会、农闲季节、春节前后,一唱就是十天半个月。北关戏班子在延庆寺戏楼上唱,观众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南关戏班子在文昌阁前搭台演唱,观众主要是青壮年男子和孩童。小男孩不管听懂听不懂,也学着演员有模有样地唱起来。观众在前边看戏,小商贩在人群后边卖肉丸、凉粉、浆面条。

南关戏班子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2018年,在南关东北角原下乡知识青年驻地建起了一座大戏台,可惜多是请专业团队来唱,本村的业余剧团已是风光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