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21日
山阳:千年文人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
——《用典山阳诗词文赋选鉴》编著散记
□李庆保
山阳,这个浸润着诗意的名字,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在30余年搜集山阳史料、挖掘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我意外触摸到一个震撼性结论——山阳是古今中外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这分认知如星火燎原,点燃了我将其系统呈现的强烈愿望,由此开启了《用典山阳诗词文赋选鉴——山阳:古今中外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的编著之旅。
惊世发现
初识山阳的精神魅力
编著构想初萌时,与文友交流的声音多元交织:有击节赞叹者,有审慎质疑者,亦有直言反对者。为印证观点,我先后撰写《历代文人情所系,山阳典故何其多》《李白缘何赞山阳》等10余篇文章,在《焦作晚报》、台湾《观察》杂志及地方文旅公众号“山阳文旅”“百家岩”“宁城书院”等刊发。文中援引陶渊明“山阳归下国”、李白“山阳五百年”等诗句,揭示文人与山阳的精神联结,引发广泛共鸣。这些文字如一块块基石,为书籍编著筑牢了思想根基。
今年世界读书月,86.5万字的书稿作为“山阳文化系列丛书”首本由环球出版社出版。当油墨书香扑面而来,我深知这不仅是一部典籍的问世,更是对山阳文化价值的一次郑重确认——它终于从散落在历史长河的吉光片羽,凝结成可供世人触摸的精神图腾。
寻宝之旅
典籍中的山阳文化钩沉
编纂此书的过程,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寻宝。深夜的书桌前,键盘敲击声与书页翻动声交织,成为我与古人对话的独特韵律。从魏晋到现当代,我研读品鉴数千篇涉山阳的诗词文赋,最终精选600余篇佳作,每一篇都如经过时光打磨的珍珠,折射出山阳文化的璀璨光芒。
书中开篇选录魏晋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而吾方欲秉耒耜于山阳,沉钩缗于丹水”的句子,勾勒出一幅耕钓于山阳的悠然图景,既显田园之乐,更藏文人安贫乐道的操守。清代周岸登《忆旧游・题薛冬树画梅赠梁叔子》中“满目山阳泪”的悲怆,将个人情愫与历史记忆熔铸,读来令人动容。这些文字跨越千年,却能让今人精准触摸到古人的心跳。
更令人振奋的是发现不同时空、国度文人对山阳的关注:清末章太炎《中华民国解》记载相关内容,揭示山阳文化的历史影响;宋、元之际西域人蒲寿宬的《江上闻笛》,以“山阳笛”意象传递天涯共此时的怅惘;当代新加坡诗人书明《咏竹林七贤图》,用“狂歌醉卧竹林春”续写山阳风骨。这些文字如跨越山海的星辰,共同照亮山阳文化的广阔天空,让身为山阳人的我油然而生文化自信。
文化解码
山阳成为精神家园的深层逻辑
随着编纂深入,山阳成为文人精神家园的必然逻辑愈发清晰。这片土地地处中原腹地,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司马迁在《史记》中勾勒“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为天下之中”的格局,而山阳正处三河之河内核心区域(今焦作市山阳区及周边一带),这种“天地之中”的地理禀赋,注定成为文明汇聚之地。
从战国山阳城初现,到公元前205年刘邦设山阳县,至公元556年北齐废县,761年的建制史孕育出“范张鸡黍”“山阳公国”“竹林七贤”三大经典典故。“范张鸡黍”的信义、“山阳公国”(220年曹丕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所建,存续至309年)的兴衰、“竹林七贤”的风骨,衍生出“山阳笛”“山阳会”等数十个同源典故,成为历代文人挥之不去的精神符号。
西晋向秀《思旧赋》因凭吊嵇康、吕安而作,“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的悲怆,让“山阳笛”成为怀旧伤逝的文学意象。南宋姜夔、张炎借“山阳笛”寄托亡国之痛,鲁迅解读《思旧赋》时更赋予其时代感慨。初唐四杰笔下的“山阳之气”“山阳之坐”,则让山阳成为文人雅集的代名词。这些典故的层层叠加,使山阳超越地理概念,成为文人安放精神的永恒居所。
唐代李德裕“常追山阳旧游”的执念,清代曹雪芹以“梦阮”为字对阮籍的追慕,印证山阳精神的代际传承。正如李白“绿竹忽再荣”的诗句,山阳的文化基因从未断绝,只是在不同时代以新的形式绽放。
祖脉寻踪
家族史中的山阳文化印记
编著途中,意外发现家族历史与山阳的深厚羁绊,为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提供了独特视角。我的直系祖上李潭(距我43代)与李如松(距我9代)的生平,恰是山阳精神浸润后世的生动注脚。
唐末乱世,唐宪宗后裔、河内郡王李潭为避朱温叛乱,率家族从山阳迁徙平阳。宋元时期李潭后裔李鸣声所立《陇西堂凤凰窝李潭脉裔辈字碑》记载:“子鳌孙禄禅,山阳迁平阳”。短短10字背后,是家族对山阳精神原乡的记忆——迁徙途中,“范张鸡黍”的信义、“竹林七贤”的气节被悄然植入家训。后世“公平清天地,廉明从政春”的辈字,正是山阳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
清代万寿观主李如松的事迹则添了仙风道骨。其孙李永达《万寿观主李如松传碑》载:“修行一百一十八,太行老道山阳仙。”这位生于河内唐村的道教宗师,在山阳传道授艺时,将太极功法与道家智慧融合,创立的“八法五步”既含太行刚健,又藏山阳灵动。他的故事证明,山阳文化不仅滋养文人风骨,更孕育着兼容并蓄的生命哲学。
匠心独具
打造立体的文化对话载体
此书编纂并非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试图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绝大多数诗文后都附有作者简介、用典赏鉴与全文赏析,如为读者配备解码钥匙。解析刘禹锡《罢郡归洛途次山阳》时,我结合其贬谪经历,揭示“自到山阳不许辞”的表层留恋与深层精神归属感,让千年诗句焕发当代生命力。
我由此萌生诸多设想:将“山阳笛”“鸡黍约”等典故融入景区景观,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线;用VR技术重现“竹林七贤”聚会场景,让游客穿越时空参与雅集。这些构想的核心,是让山阳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当下。
使命在肩
山阳文化的传承之路
因深耕山阳文化,我获“山阳文化坚守者”称号,成为焦作市政协文史专员。我的网名“山阳樵书多宝”暗藏深意:“樵”字左为“李”之半、右含“焦(作)”之旁,寓意做山阳大地的樵夫,既挖掘李氏文化,更打捞地域精髓。在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微信群里,成员们以“山阳”为前缀的昵称,如一面面旗帜,昭示着文化传承的群体自觉。
展望未来,传承之路计划分三步走:其一,配合政府开展历史遗迹普查,为山阳城遗址、竹林七贤活动地制订保护方案;其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影像记录“山阳民间故事”“竹笛制作技艺”等即将消失的传统;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与高校合作开发数字典籍,举办“山阳国际诗会”,让山阳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古人云“山阳大都天下夸”,这赞美既是荣耀,更是使命。每当立于山阳故城遗址,望着太行山脉的轮廓,我总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量。未来,我将与同道者以笔为锄、以书为路,在山阳文化的田野上深耕不辍,期待这片古老土地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让山阳不仅是历史中的精神家园,更成为滋养当代人心灵的文化沃土。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