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21日
“任性”小馆:
能不能吃上能吃着啥,全看缘分
本报记者 陈东明

在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的006县道旁,一条通往东交口村的乡间小径上,两间不起眼的山村平房藏着本地老饕们心照不宣的秘密——爱中饭店。没有醒目的招牌,没有固定的菜单,全凭老板老王的采购兴致和天气心情营业,却让食客们趋之若鹜:天热他歇业,天冷他放假,能不能吃上、能吃着啥,全看缘分。
老王本名爱忠,接手这家小馆纯属偶然。多年前一次聚会,听闻店主想转手,一句“我来试试”的随口承诺,竟让他执拗地守了十几年。“食材是根儿,糊弄不得。”这是老王挂在嘴边的话。每天天不亮,他就扎进集市,手指抚过猪肉的纹理,捏起青菜感受脆嫩,和摊主讨价还价的架势里,藏着对新鲜的极致挑剔。回到店里,一件长年不变的蓝色大围裙一系,菜刀作响,炉灶火苗跳跃,厨房瞬间成了他的主场。
春末夏初,当阳峪的田野里缀满翠绿,老王的采购篮里便多了些时令鲜蔬菜。家住附近的张大爷,没事来山里转时便熟门熟路地拐到这里,说:“我吃了8年,他这儿的菜带着地里的清气,不重油不重盐,吃着舒坦。”这时的小馆最是热闹,门口的一片空地上摆满小桌,食客们趁着晚风,就着一盘醋溜绿豆芽,聊聊春耕的收成,笑声顺着田埂飘远。
入伏后,日头毒辣,老王经常会懒散地坐在门前的阴影下抽烟:“天太热,不想干”。老食客们早已习惯:“老王实在,天热怕食材不新鲜,影响手艺,咱等着就是了”。到了寒冬腊月,老王偶尔还会“偷懒”,隔三岔五歇业一天。“天太冷,今儿歇业陪老伴儿包饺子。”老王给自己的“偷懒”找理由。即便如此,仍有食客跑空后笑着打趣:“老王这性子,比老辈人还执拗,可就是这不将就,才让咱惦记着。”
而开门营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老式鸡蛋汤、一盘刚出锅的炒面,就能让食客们卸下一身寒气。“喝口汤,浑身暖透,这就是咱老百姓最实在的幸福。”常客王大姐一边擦着嘴角的汤汁,一边说。
老王的店里没有什么菜单,能吃上什么菜全看老王当天采购食材时相中了什么菜;老王的菜也没有什么复杂技法和调料,凭着一锅熬好的老汤和传统烧制技艺,在浓浓的烟火中藏着最地道的家常滋味。红烧大肠是镇店招牌,清洗、焯水、卤制层层把关,爆炒后色泽油亮,软糯中带着嚼劲,醇厚香气勾得人直咽口水;醋溜绿豆芽看似简单,花椒炸香、热油快炒,醋香与豆芽的清甜碰撞,爽脆可口;麻婆豆腐嫩而不散,红油鲜亮,麻辣鲜香在舌尖炸开;炒面更是一绝,颠锅翻炒间,每根面条都裹满酱汁,配上脆脆的绿豆芽,喷香扑鼻;老式鸡蛋汤则暖到人心坎,蛋花嫩滑,虾皮提鲜,一口下去,浑身舒坦。最受欢迎的饺子,从擀皮到调馅全是老王爱人亲手操作,猪肉大葱馅料鲜香十足,煮好的饺子不好看却饱满圆润,蘸上特制料汁,满是家的味道。
店里没有精致摆盘,只有简单桌椅,食客们围坐一堂,谈天说地间,饭菜香气与欢声笑语交织。老王忙完厨房的活,会擦着手出来和大家寒暄几句,憨厚的笑容、质朴的话语,让小馆更显亲切。“来这儿吃的都是老熟人,吃的是味道,更是自在。”一位常客说。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人们暂时放下生活的疲惫,在烟火气中寻得片刻安宁。
十几年过去了,城市在变迁,而爱中饭店始终坚守在乡间小径旁。老王的“任性”,是对食材的较真、对味道的执着,更是对生活本真的坚守。这家藏在山里的小馆,没有华丽的外表,却用最地道的家常味,慰藉着每一个奔波的灵魂,成为当阳峪最动人的烟火印记。
上图 鲜嫩适口的家常豆腐。
本报记者 陈东明 摄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