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4日
元代名儒吕域:
经明行修 泽被后世
□董沁生
吕域(公元1237年至1314年),字伯充,河内(今沁阳)县人,元代著名大臣、学者。他师从许衡,后被举荐为伴读,在辅助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功劳卓著,历任陕西道按察司知事、四川行枢密院都事等职。元仁宗即位后,诏拜其为翰林侍读学士,吕域进言:“经明行修,质而少华,非惟士有实学,国家当得真才,以登治平。”去世后,追赠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穆”。博爱县鸿昌街道西庄村保存有吕文穆公祠,祠中有一副对联引人注目:“手泽千秋千秋手泽传德泽,馨香百世百世馨香赖书香。”《元史》、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道光年间《河内县志》、光绪年间河南新安人、怀庆府教授王崇德撰辑的《怀学编》等史籍均有记载。
师从许衡 才学卓然
吕域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父亲吕佑,祖父吕庭。其七世祖吕公绪为北宋宰相吕公著的堂兄弟,因“元佑党争”家族遭受迫害,于公元1102年秋被逐出京师,落户河内县南岳村,即今博爱县鸿昌街道西庄村。之后,其父吕佑在金代从军,起初编入军籍,归附元朝后,为避中原战乱,辗转北郡,复至关中,从此安家立户。
吕域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约16岁时,进入时任京兆提学许衡在京兆府(今西安)创办的地方书院,系统学习《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等经典著作,并师从许衡,屡受赞誉。
许衡同为河内人,少有大志,入仕后兴学重教,认为教育是恢复元朝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地位的关键措施,并主张各郡县创办学堂,“民生八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皆令入学。”
公元1260年,许衡任国子祭酒,掌管全国官学,统领国子监下属的太学、律学等,兼管书籍刻印。他非常欣赏吕域的才华,极力推荐其为伴读,成为国子监12名伴读之一,主要负责陪伴辅助蒙古贵族子弟学习。这既是一种政治荣耀,也是一次深造学习、步入仕途的大好时机。吕域格外珍惜,尊崇导师,友爱同学,刻苦钻研。据后来重修吕文穆公祠大事记介绍,吕域年轻时机智灵敏、才学过人,曾参与元朝的汉字简化工作,为推动汉字传播、扩大汉学教育、提高公文书写效率和方便经贸往来,贡献了聪明才智。同时,吕域还参与了许衡主持编修的《授时历》工作,相传他曾陪同许衡到河内县北临川寺小西天山峰上的观测台,观察天象、记录数据。
智略兼备 功勋卓著
公元1276年,吕域被选用为陕西道按察司知事,负责承担刑事案件勘查、文书复核等司法监察事务。然而,还未及到任,便遇上元军攻克襄阳、汉口等地,时局动荡,兵荒马乱,百姓不安。为稳定刚被元军占领的襄汉局势,忽必烈想请原南宋襄阳制置司参谋官、已闲居鄂州的吕子开出山相助,恢复当地社会秩序,不料吕子开誓不从命,严词拒绝。之后,忽必烈听闻吕子开是吕域的堂叔父,便点名吕域前往鄂州做说服工作。吕域领命后慨然前行,不负重望,最终做通了隐居吕子开的思想工作,并一同进京朝见忽必烈,所献安抚襄汉百姓之策均被采纳。忽必烈认为吕子开是难得的人才,诏令其为翰林直学士,但个性鲜明的吕子开坚辞不就。
公元1277年,吕域被授四川行枢密院都事之职,负责军事文书处理、边防调度、军官任免等具体事务。忽必烈下诏四川行枢密院出兵攻取重庆、合州两地。当时,南宋安抚使王立驻守合州(今重庆合川区),派密探潜入成都刺探军情,被元军四川行枢密院李德辉部将擒获,部将欲杀之。关键时刻,吕域出谋划策,采取欲擒故纵之计,建议放回密探劝王立降元。果然不出所料,王立按吕域之意收兵献地,正式投降。李德辉对吕域赞不绝口,秉承忽必烈之意,授王立仍为安抚使、知合州,同时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稳定了合州社会秩序。此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久后,受王立影响,多地南宋官兵相继归附元朝,使四川百姓免受了一场特大战火。
吕域足智多谋、不战而胜,为稳定地方社会秩序作出特殊贡献,忽必烈下诏赐其金织衣、弓刀、鞍马、白金,升任奉训大夫、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
兴农重教 心系民生
公元1293年,吕域调任华州知州。他深知“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到任后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推行一系列兴农政策:积极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鼓励农民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引进推广桑麻、棉花等经济作物,促进纺织业、丝织业快速发展;同时减轻赋税负担,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百姓衣食无忧。
吕域博览群书、智力超群,在华州除兴农富民之外,还格外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推行导师许衡的治学策略,普及基础教育,让普通家庭子弟有学上、有书读,并积极选拔培养实用人才,为华州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德年间,河东、关陇地区多次发生特大地震,有时地震持续月余,百姓惊慌失措,举家逃离。面对这场天灾,吕域一方面坚守岗位,组织救援力量,赈济受灾民众,安抚民心;另一方面与集贤学士展开数千言辩论,深入研究探讨地震及余震的规律,向民众解疑答惑,并上报朝廷预测地震及救灾之法。他在其位、谋其政,政绩突出且为人谦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依依不舍,纷纷请求留任。
儒臣典范 祖籍流光
公元1311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对吕域非常赏识。两人皆有“河内情结”——吕域落籍河内,元仁宗也曾在河内生活,并从河内怀王宫登上皇位。因此,仁宗登基后当即召拜吕域为翰林侍读学士,主要负责为皇帝及太子讲解经史典籍、草拟典礼文书、修撰国史等。吕域曾进言:“经明行修,质而少华,非惟士有实学,国家当得真才,以登治平。”其间,吕域作为儒士代表参与朝政,大力推行教育体系改革,主张行使“汉法”,其政治观念与元仁宗“以儒治国”的理念高度契合。在他的建议与倡导下,元仁宗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在元朝的传播,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科举考试,史称“延祐复科”。这一举措为缓和民族矛盾、推动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提供了重要途径,极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公元1314年,吕域患病,元仁宗亲派使者将其送还关中。同年年底,其卒于家中。元仁宗追赠其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穆”。
吕域家风纯正、教子有方,长子吕杲、次子吕果、三子吕桢均为元朝官员,孙子吕鲁曾任济宁路总管。
吕域祠堂位于博爱县鸿昌街道西庄村,坐北朝南,青砖砌墙,木制大门,设有木门槛、石门墩等。大门上方刻“吕文穆公祠”,两侧砖墙内各竖嵌石板一块,刻有吕氏辈分。大殿前有一座四角亭,亭内有四根八角石柱,正面两根石柱上刻有对联:“手泽千秋千秋手泽传德泽,馨香百世百世馨香赖书香。”据介绍,该祠堂始建于元代,后经多次毁损与重修,现存主要建筑为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重建,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其后,族人多有整修,保存良好,现为博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纪念吕域功德的祠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