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4日

杨树年轮里的

焦作往事

□ 于村夫

焦作是一个与杨树有着极深渊源的城市。作为土生土长的焦作人,对此,我起初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多年前,我为一名外地来焦的朋友接风,饭后散步,朋友问:“焦作人为何这般喜欢杨树?”我一愣:“何以见得?”他说:“你看,你们城区的道路两旁种的是杨树,刚才我们吃饭的地方好像叫大杨树街?”我听了一笑,并没有向他解释清楚,好在他也没有再追问。

朋友走后,这个问题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走在街上,我不自觉就会观察路两边那些高大的杨树,发现它们树干粗糙,颜色灰褐,并不好看,除了高大和巨大的树冠夏天时能给城市带来一片绿荫,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感到疑惑,但因俗事缠身,渐渐也就把这个问题淡忘了。

2017年,已从岗位上退下来两年的我,返岗修订《焦作煤矿志》。作为一个以煤起家的城市,焦作为何会对普通的杨树如此情有独钟?它同焦作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渊源?新华街为何又叫大杨树街?我决定利用这次修志的机会弄明白这些问题。

修志是一件严谨而又枯燥的事,但在修志过程中,从发黄的故纸堆中,每每发现的趣事,却成了我不断求索的动力。比如,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创建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河南省第一条铁路叫道清铁路,于1906年在焦作建成;最早的中外合资公司、最早的发电厂、最早的医院……一个个“第一”让我对焦作有了更深的了解,越了解,对家乡越感到骄傲。但关于杨树的资料很少,庆幸的是在《焦作地名考》中我找到了关于大杨树街名字的由来。透过书中文字,我的思绪顺着时光隧道一下子来到了100多年前的焦作。那时,焦作还是修武县辖下的一个小镇。1898年,英福公司取得怀庆府地区煤炭开采权后,开始在焦作修铁路、建电厂、建煤矿,新华街周围一公里范围内成了英福公司的办公和生活中心,随着电灯、电话、自来水、电影院、西式糕点铺等的出现,焦作开始有了城市的雏形。

时间回到1906年春天,一个叫田积善的人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住在东马市街的他,是一个推小车卖煤炭的小生意人。为了夏日乘凉,他在自家门口种下了16棵小杨树。几年后,由于军阀混战,生意亏本,田积善变卖家产,离开了居住地。然而,他种下的小杨树却留下来了,而且不断地茁壮成长,成了东马市街的一个标志,人们开始叫其大杨树街。之后,城市街名虽然几度更改,但大杨树街的称谓被老百姓口口相传,始终没变。光阴荏苒,时代变迁,当时光来到21世纪,当年的16棵杨树如今仅剩下了7棵,并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和发展变化的见证者。

焦作人就是因为这种渊源而喜欢上杨树的吗?当时田积善为何种的是杨树,而不是枣树、榆树、黑槐等?我突然想起一位老人的深情话语:“这些大杨树同焦作煤矿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关系哩。”我问他为什么?老人笑而不答,只说:“你到煤矿看看就知道了。”

对于煤矿,我并不陌生。作为矿工后代,1981年高中毕业后,我就成了一名矿工,干过采煤工、机电工。我1985年考上电大,毕业后在矿上从事宣传工作。30多年的煤矿生活,我自认为已经很了解煤矿了,但老人的话让我有些茫然。叫我到煤矿看看,看什么?

如今的煤矿早已没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光景,过去焦作人引以为豪的八大煤矿(李封矿、王封矿、朱村矿、焦西矿、中马村矿、小马村矿、演马庄矿、冯营矿),现在仅剩下一个中马村矿了。同煤矿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焦作从最初的煤炭城市变成了一个综合城市,近些年顺利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了。这些难道同杨树有着什么内在关系?我决定还是再到煤矿走一遭,找找答案。

在位于马村区的中马村矿,我看到了更多的杨树,这些高大的树木在矿区形成了一片片的阴凉,矿工三五成群在树下休闲地打牌、下棋。问起矿山的杨树,几个老矿工饶有兴趣地告诉我,过去井下支护多用木头,而使用最多的是杨木,这与杨树成材快、造价低有很大关系。而老百姓喜欢它,还和它不易生虫、树荫大有关。所以,上世纪50年代,焦作城市绿化用树首选的就是杨树。听了老矿工的介绍,我开始对心中的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当我再次走近这种高大的树,抚摸着它粗糙的皮,仔细打量着树身上那密密麻麻有的像箭伤、有的如眼睛的成长纹痕时,不知怎的,我想到了诗人顾城在《杨树》里的句子:“失去一只臂膀,睁开一只眼睛。”这些伴随着焦作成长,一路风霜雪雨走过来的大杨树,失去了多少臂膀,受到过多少风刀霜箭的考验,才长成现在的参天大树啊。

我的思绪飞翔,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杨树想到了正变得越来越美的焦作,想到了新华街上已成为文物的几棵大杨树,想到了在矿上工作几十年、勤俭节约、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一生的老父亲……

想着,想着,我的眼眶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