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4日

品味《半堵墙》里的乡土真情

□廉彩红

徐迅的《半堵墙》是一本饱含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集,它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将乡村生活、自然景致以及作者的深沉情感一一呈现。

书中分为七个部分:《写在虫子的边上》《半堵墙》《皖河,皖河》《流逝的词》《阳光照的最多的地方》《坛城根笔记》《零碎时间》,每一部分里都有数十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共同勾勒出作者对乡土岁月的深度回望、对平凡生命的细腻体察以及对时光与记忆的深切叩问。每一篇散文都可独立成篇,但又都围绕着“乡土”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乡村叙事体系。

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能直击读者心灵。譬如《蚕豆开花是紫色》如话家常一般抛出一个话题,引人深入;《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让人心灵一颤,美且精准,像秋风拨动了一丝弦音,泠然作响;《皖河,皖河》是一种呼唤,这声音来自心底最深处,单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依恋。细想来,哪篇文字不是作者对故土、对亲人的呼唤和感念呢?

作者笔触细腻,描绘精准细致。《在乡下怀想四季》中,他以“春天的速度”命名春季更迭,春天的柔美旖旎多情,人们在春天的朝气蓬勃,充满信念和希望。“敞开的夏季”是多奇妙而准确的角度啊,夏天可不就是奔放敞开的,它肆意张扬,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热情。“它‘咔嚓’一下,就把夏天的大门唐突地打开了”。人们在夏天则是“松松垮垮”的,这松散的慵懒的气息,是夏季对人们的娇宠吧。“秋水”这个词让人喜欢,作者拿它作为写秋天的题眼,一下子提炼出秋天的眼睛——秋水。水波盈盈、水流浅浅、秋水茫茫,水汽洇染的秋里,人们是忙碌的、热烈的,跟着季节的节拍走向灿烂和丰收。“远上寒山”是冬,有着季节里最远的最高的路。寒气凌冽里,还是要上山,感悟“寒山”的况味。“寒山”是写意的,具有禅意的,但还是回来享受尘世的热烈吧。

徐迅对父亲的感情极为深沉,充满着敬爱、理解与无尽的思念。作为乡村铁匠,父亲手艺精湛,打造出的铁器精美无比,享誉一方。他用铁锤为乡亲锻造了无数生产生活工具,为家庭立下汗马功劳,徐迅对父亲的技艺和勤劳充满敬意。父亲在家庭中,侍奉年迈双亲,操持大家庭,孝子的声誉响亮,其担当和孝顺让徐迅敬重。徐迅明白父亲一生如铁锤般,努力将子女锻造成才的苦心。《没有父亲的年》《门前的梧桐树》《父亲、弟弟、和我》等文章里,父亲的影子浮现在文字之上。父亲在世时,那温暖的目光是徐迅的依靠。父亲离世后,徐迅保留了父亲生前用过的小铁锤,时时擦拭铁锈,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因一些场景触景生情,想起父亲,这分思念已融入他生活的点滴。

当然,母亲、弟弟、祖母都在文字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生活是连续性、延绵无边的。生活里的人,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是持久性、牵连不断的,贯穿着整个人生,如一部长长的连续剧。书中,母亲是要强、勤劳的,弟弟是懂事的,祖母有着老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但他们都是朴实的,对家、对故乡的感情是刻入骨子里的。作者对家人的书写总是令人产生共鸣,对家人的爱流淌于字里行间,对他们的关心与感恩令人动容。书中《半堵墙》其中之一的《不是尾声》中如常记述:“然而,我的母亲,我姐姐弟弟们还在乡村,春耕、夏播、秋收,他们还在年复一年地经历‘双抢’,经历‘双抢’那炼狱般的农事和生活,和我许多亲人一起守候着土地和庄稼。”

书中,作者饱含思念和浓浓的深情描绘了家乡皖河的春夏秋冬、山水河流、历史风俗、人物图谱,更生动细腻地记述了与双亲、弟弟一起“双抢”的农忙生活。书稿以故乡风土人情为切入点,讲述皖河沿岸的人文历史、讲述乡村往事,突显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蕴含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恋。

作者语言灵动而又质朴,是清凉的风吹过村庄的房檐、小巷的气息,又如一款芬芳蕴藉的老茶,读之让人感到亲切又富有诗意和美感,引领读者踏入那质朴且深情的乡村天地,在字里行间感受岁月沉淀的韵味与生命的本真,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