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4日
与英雄同战斗为英雄唱赞歌
□吉怀儒 吉鸿宇

1953年10月2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名单,排在第一位的是黄继光。众所周知,黄继光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舍生忘死堵枪眼的特级战斗英雄。你不知道的是,第一个报道黄继光英勇事迹的李明天是我们焦作人。今天,本文要告诉你的还有邱少云的班长甄文如、写出罗盛教剧本的郭介人都是咱焦作人。他们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怀川人特有的贡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预,同时派其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阻挠统一大业。美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纠集15个仆从国组成“联合国军”,肆意扩大侵朝战争。美军不顾我国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侵略军,树立了军威国威,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众多战斗英雄。几十年以来,英雄的精神已化作一座座丰碑,激励共和国几代人茁壮成长!
李明天:最早报道黄继光事迹的人
李明天,笔名黎明天、李名田,博爱县清化镇南关村人。1929年生,1946年10月参加革命,次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太行四分区46团、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79团、15军政治部服役,曾任政工组长、宣传干事、军报编辑。参加过第二次解放博爱、解放郑州、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立功8次,受奖励2次。1951年3月入朝参战,任15军干部班指导员、45师宣传科副科长,是第一个报道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英勇事迹的人。
1952年10月20日,李明天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黎明时分,丁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上甘岭战场上少有的沉寂,当时正在师指挥部值班的李明天赶紧拿起耳机,从前线坑道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坚守在上甘岭597.9高地的135团政治处主任冯振业由于太激动,声音有点变调,他如诉如泣地讲述黄继光几个小时前在上甘岭597.9高地主峰右侧山梁(敌称派开司峰)奋不顾身堵枪眼,用生命为战友开辟胜利道路的事迹后,一再重复黄继光的名字。由于没有其他通信手段,已经噙满热泪的李明天怕把名字弄错,还特意向冯振业逐字核对:黄颜色的黄、继续的继、光明的光。
黄继光的事迹,通过李明天的整理,当天出现在45师的《战地快报》上,传遍上甘岭阵地的大大小小坑道,黄继光成为举世闻名的英雄。
李明天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期间,还写过《一个苹果》的故事:坑道里,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多次动员,甚至命令战士们吃掉苹果,但一个苹果8个人却没有吃完……这也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感人情节。
李明天还宣传报道了孙占元、易才学、牛保才等多位英雄;宣传了“一滴水”“一杯茶”“一支镇静剂”“一副担架”“一群英雄”等故事,为前线指战员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鼓舞。
1953年,李明天回国后,任第15军45师宣传科科长,15军文化处副处长、宣传处长,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党委委员、新闻处长、文化部长、宣传部长,荣获解放奖章和朝鲜三级国旗勋章。
李明天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杂文学会理事,《杂文报》顾问。长篇报告文学《上甘岭大战》(合著),1993年由八一出版社出版。
甄文如:曾是邱少云的班长
甄文如,1929年生,孟县(今孟州市)西虢镇东窑村人。1948年参军,几经辗转,来到第15军29师87团9连当战士,后任2排6班长。1951年,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甄文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入朝后,他们先在东线作战,由于条件艰苦,部队伤亡多,经常有新战士补充进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他们班又补充了3名新战士,其中就有邱少云。邱少云中等个子,瘦瘦的身材,有点腼腆。
当时,部队驻在老乡家里,邱少云和老乡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帮老乡挑水、扫地,深得老乡赞许。那时部队在战斗间隙,还要进行战术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邱少云从无怨言,不论是挖掩体还是爆破训练,成绩总是最好的。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模范遵守纪律的行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邱少云助人为乐,和战友的关系相处得非常好。当时班里战友黄起云生了病,高烧不退,邱少云每天给他喂饭喂水、擦澡降温,还帮他洗衣服、搞卫生。
邱少云在6班待了4个月,后到1排3班,但和甄文如仍在一个连队,天天见面,邱少云时常在训练间隙到6班和大家聊家常。
反击“391”高地的战斗是1952年10月初打响的。“391”高地是敌人控制的方圆5公里的一个制高点,上面有敌人的一个加强连170多人驻守,工事坚固,火力严密,有地堡和12道铁丝网。首长决定用高地前蒿草当掩护,出奇制胜歼灭敌军。计划的总攻时间是12日傍晚,但部队需要在头天晚上埋伏到山脚下的蒿草中。
出发之前,团首长作战斗动员并强调了潜伏纪律。明确指出,没有上级命令,即使敌人踩在你的身上也不能动,更不许开枪。
傍晚时分,部队开始悄悄进入潜伏阵地。指战员的头上和身上,都有茅草编织的伪装。由于已进入秋天,高地下边的蒿草很高,秋虫也很多,但每个潜伏战士就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阵地上。
天渐渐亮了,甄文如发现,邱少云所在的1排潜伏在高地东麓一条杂草丛生的土坎边,而他们3班潜伏的地方,离敌人工事只有五六十米。甄文如潜伏在1排的侧后方,可以看到敌人的工事和哨兵,能听见敌人的说话声和咳嗽声。为了虚张声势,敌人不断地往山下打枪打炮,连里的通信员小曹被打伤后,强忍着没有吭声。
下午两三点钟,敌人开始打燃烧弹,蒿草一片片被燃着,有一发燃烧弹落在了邱少云潜伏的地方。大火迅速蔓延起来,邱少云的棉衣和头上的伪装帽也被大火燃着。然而,为了不暴露目标,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强忍剧痛,一动也不动,任凭烈火在身上燃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实,邱少云的身边就是水沟,他只要一翻身,就可以滚进沟里熄灭身上的大火,然而他没有动,双手深深地抠进泥土里……直到牺牲。
在大火燃起的时候,甄文如目不转睛地看着烈火中的邱少云,心如刀绞。邱少云牺牲后,全连指战员悲痛万分,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痛失战友的悲痛化作一股无穷的力量,等待着总攻时刻的到来。
天渐渐黑下来,总攻的命令下达后,瞬间,阵地上爆发出天摇地动的喊声,战友高喊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的口号,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仅仅20分钟,就全歼了“391”高地的敌人。在这次战斗中,甄文如荣立二等功。
战斗结束后,征尘未洗,甄文如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甄文如被任命为6连副指导员。1954年5月,甄文如回国。同年8月,被选送到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连队指导员,授中尉军衔。1965年,甄文如转业到武汉拖拉机厂任武装科科长,后任武汉第三机械厂武装部部长,直到离休。
郭介人:他写出《罗盛教》剧本
郭介人,曾用名郭良魁,孟县南庄乡(今孟州市南庄镇)马驸庄村人。1916年3月生,1938年,郭介人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校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同年加入山西第二战区宣传队。1940年6月,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加入陕公文艺工作团。由于肯吃苦,有文化,工作积极,先后任文工团演员、行政小组长、戏剧小组长、戏剧部副主任,西北文艺工作团戏剧组组长、热河军区第19军分区前进剧社社长、15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1年2月入朝参战。
身为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郭介人,经常带领文工团员深入一线部队,了解英雄典型,并把英雄事迹及时编成短剧、快板、小调等,边编排、边演出,发挥战场政治宣传思想工作的威力,活跃部队,鼓舞士气。对此,志愿军总部通报全军,号召全军部队学习文工团搞好战场政治工作的做法。
1952年1月2日,志愿军第47军141师直属侦察队文书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英勇牺牲,在志愿军部队和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将军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为宣传罗盛教的英雄事迹,郭介人多次深入罗盛教所在部队和驻地群众中采访,广泛收集素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加班加点创作了8场歌剧《罗盛教》(后定名《永远的罗盛教》),及时宣扬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群众的血肉情谊,志愿军总部首长、部队指战员和朝鲜的干部群众观看后,予以肯定。7月末,郭介人带队携歌剧《罗盛教》回国参加全军文艺表演,获一等奖。1953年《罗盛教》获志愿军政治部文学创作二等奖。英雄罗盛教的故事从此家喻户晓,在中朝人民中广为传颂。
1955年6月,郭介人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病逝于沈阳,年仅39岁。
左上图 郭介人遗像。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豫ICP备14012713号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127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