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4日

“双向滋养”,文化为民的生动实践

□识途马

近日,本报刊发《焦作人刻在骨子里的豫剧情结》一文,展现了豫剧在这座城市的深厚根基与蓬勃生机。台上铿锵开唱,台下如痴如醉。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城乡舞台屡见不鲜。笔者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是以文化人、以艺惠民的实践路径,值得充分肯定。

“戏比天大”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扎根人民、服务群众的职业精神。报道中,演员中暑仍坚持谢幕、寒冬身着单薄戏服登台、团队“救戏如救火”的默契,无不展现出对艺术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这种精神,与文化工作者的初心紧密相连,并告诉我们,文化服务不是“走过场”,而是需要用真诚与专业浇灌的事业。据报道,浙江某县级剧团长年深入山村演出,演员自带干粮、徒步跋涉,只为将戏送到留守老人身边。这也印证了真正让文化焕发生命的,是“把戏台搭在群众心上”的执着。

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在于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我市的豫剧演出中,戏迷冒雨守候、追剧千里,演员因观众不离不弃而全力以赴,体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互动,已不仅是“送戏下乡”,而是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的良性循环。文化惠民的核心,在于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无论是调整演出时间应对天气,还是根据戏迷偏好排演剧目,都体现了对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视。这与某些地区“政府热、群众冷”的形式化活动形成对比,并告诉我们,唯有以真心换真心,文化服务才能从“单向输送”变为“双向滋养”。

豫剧的传承不仅需要舞台上的坚守,更需要培育未来的土壤。据报道,我市通过少儿戏曲大赛挖掘“小梅花”,让青少年从看客变为参与者,正是文化传承的创新之举。赵茉妤等少年新秀的涌现,印证了“从娃娃抓起”的长远价值。这也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代际延续,只有当孩子哼起戏腔、舞起水袖,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

笔者认为,我市豫剧的热闹景象,归根结底源于一种理念,即文化服务应回归人民本位。不追求场面宏大,而注重真情实感;不满足于短期热闹,而着眼于长期生态。实践证明,唯有以群众需求为圆心,以专业精神为半径,以代际传承为延长线,才能画出文化惠民的最大同心圆。唯有如此,文化才不再是墙上的标语、箱里的奖状,而是街头巷尾的掌声、百姓心中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