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30日
刑事案件庭审来到高校,让真实案例代替说教——
“搬”进校园的“直观法治课”
本报记者 杨 珂
“现在开庭。”9月26日8时30分,随着山阳区人民法院刑庭庭长谢亚非敲响法槌,一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件在焦作大学报告厅开庭审判。
为深化“院校”合作,将庭审展示的鲜活法律与课堂所学相结合,增强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9月26日,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焦作大学开展“法佑青春”送法进校园暨“代表跟案”活动,将山阳区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庭审“搬”进校园,为这里的近300名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与青年成长深度融合的公开课。
2025年4月,被告人冯某介绍被告人苗某结识上线赵某某,二人上押1万元后,由苗某使用自己和女友、朋友的银行卡等为赵某某转移违法犯罪赃款。同时,苗某还介绍他人为赵某某转移违法犯罪赃款。经查询,几人的银行卡非法支付结算资金共15.7万余元,涉及被诈骗资金6.6万余元。苗某非法获利5000元,冯某非法获利2000元。
庭审现场,审判席、公诉席、辩护席依次排开,庄严的庭审有序推进,法官精准把控节奏,法庭调查中严肃讯问、引导举证质证,法庭辩论保障控辩双方充分发声。最终,该案当庭宣判,苗某、冯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均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就因贪几千元‘好处费’出借银行卡,竟卷入百万元犯罪链条,这也给大学生以警醒。”法官说。庭审结束后,法官以案释法,详细介绍了法庭构成、审理程序等基本知识,并与台下学生就案件本身涉及的法律条款等内容进行互动问答。通过该案件提醒广大青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要增强法律意识、防范意识,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无意中成为犯罪链条的一环,作为销赃的目标。通过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沉痛教训,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现阶段多发于青少年群体罪名的犯罪门槛低与刑罚代价大,更直观理解“莫违法,违法必被究”的深刻道理。
“真实的庭审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对法律的敬畏感就这样种进了每个人心里。”该校人工智能学院老师江孝辉说。
本场活动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打破传统讲座、发放传单的普法模式,持续推动巡回审判进校园,将帮信、醉驾、聚众斗殴等“身边案”的庭审带入高校,让抽象法律条文变为可感可知的鲜活案例,不断提升普法效果,用司法力量为广大在校学生的青春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