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2日

低容积率为楼市企稳注入品质动能

□秦 秦

随着2025年《住宅项目规范》全面落地,房地产市场正迎来一场以“低容积率”为核心的品质变革。广州供地计划中容积率2.0~3.0地块占比升至48%,成都低容积率地块成交占比近九成、洋房产品份额突破65%——两组数据清晰显示,低容积率已不是简单的规划指标调整,而是政策引导市场转型、激活消费需求、稳定土地市场的关键抓手,为房地产企稳注入了强劲的品质动能。

从政策维度看,低容积率正构筑起住房品质发展的新框架。住建部《住宅项目规范》首次量化标准,明确18层~26层住宅容积率不超3.1、层高不低于3米,从制度层面划定“好房子”的品质底线;地方层面亦有创新,如汕尾优化容积率计算规则,将公共服务设施、屋顶辅助用房不计入容积率,既保障了民生配套,又为房企打造低密社区留足弹性。这种“刚性标准守底线、弹性激励促提升”的政策组合,既锚定“房住不炒”定位,又推动住房供给从“求量”向“求质”转变,让“低密即品质”成为市场共识,为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从市场实践看,低容积率项目正改写行业竞争格局。在百强房企销售额整体下滑的背景下,低容积率项目的逆市热销尤为亮眼:部分城市1.8容积率的纯洋房社区首开销售额达7.8亿元,市中心1.1超低容积率的纯墅社区成区域品质标杆。其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当改善需求成为主流,容积率每降低0.5,就意味着更宽的楼间距、更优的采光条件、更高的人均绿化面积,这类产品去化速度比高容积率项目快30%以上。房企也随之加速转型,从过去的“高周转”转向“品质竞争”,将绿色建筑、智慧社区与低容积率结合,推动住房消费向高品质升级。

从消费与土地联动看,低容积率正打通市场良性循环的关键节点。消费端,同等地段下容积率2.5以下社区的业主满意度,比4.0以上社区高出20多个百分点;广州部分片区更通过“两湖一谷”生态规划,将低密社区与湖滨公园融合,洋房均价较周边高容积率项目溢价15%,形成“品质换口碑、口碑促销售”的良性循环。土地端,成都锦江区低容积率地块拍出每平方米4.12万元的楼面价,印证优质低密土地的稀缺价值;广州通过增加低容积率地块供应,既避免“高地价推高房价”的恶性循环,又引导房企将成本投向产品品质,让土地市场从“价格竞争”转向“综合品质竞争”,为房地产平稳发展筑牢基础。

说到底,低容积率的价值远不止于指标调整,更是房地产发展逻辑的重塑——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从资本驱动转向民生导向。随着更多低容积率项目落地,房地产将真正回归“居住本质”,既满足消费者对舒适生活的需求,又为行业企稳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