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8日
科技、政策、民生协同发展城市更新迈入“系统推进”新阶段
□秦 秦
2025年,我国城市更新正式迈入“系统推进”的关键阶段。从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已落地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这组数字背后,是城市更新综合性成效的逐步显现:它不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或物理空间改造,而是升级为“科技赋能、政策创新、民生改善”三者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企业端,以技术创新重构模式,从施工方转向运营者。企业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实施力量,而技术创新则是其破局的关键。在广州鱼珠旧城更新项目现场,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轻型造楼机与住宅造楼机,用“类工厂化”模式刷新了行业效率:轻型造楼机将高空作业风险降低70%,施工效率提升40%,标准层建造周期压缩至4天。这种从工地到工厂的转变,不仅让项目预计比合同工期提前5个月交付,更开创了智能建造的新范式,为城市更新注入“硬核科技力”。焦作的企业参与也颇具地方特色:在本地城市更新中,企业围绕“工业遗存活化”“老旧小区提质”等方向发力,比如推动部分老厂房、老矿区转型为兼具文化属性与实用功能的空间,同时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引入轻量化智能技术,既盘活了存量资源,也让市民直观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政策端,中央统筹+地方探索,为更新保驾护航。2023年至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累计安排超4700亿元资金支持城市更新;2025年,还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甚至研究将“有收益的更新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为项目落地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
居民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让更新有温度。南京石榴新村的更新过程就是典型案例:为了满足1500名住户“分得开、住得下”的需求,项目组先后召开69场居民议事会,设计方案修改了70轮,最终拿出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的方案。这些案例清晰展现了一个转变:居民从更新对象变成了参与主体,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言,形成了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良性互动。
三方协同构建“战略共同体”,破解更新“千千结”。城市更新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企业、政府、居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三者构建“战略共同体”。2025年的城市更新实践已经证明:它不只是建筑的新生,更是生活的提质与治理的升级。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落地、政策红利的释放以及居民智慧的融入,城市更新必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注入持续动力,让每一座城市在岁月更迭中始终保持活力与温度,为人民群众描绘出更美好的生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