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8日

我的第一笔稿费

□刘天智

电视里,作家刘震云与几位文学界人士兴致勃勃地聊着各自人生中第一笔稿费的获得与使用,每个人都有段有趣的小故事。看到这一幕,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虽与这些享誉全国的文学大咖、社会名流无法相提并论,却仍让我记忆犹新,回想起来心底满是暖意。

我的第一笔稿费,是上世纪80年代初《河南日报》寄来的。

那时,我在老家温县三中读高中。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年,各校学习氛围格外浓厚,大家都在拼命学习,备战高考。可我发现,总有一些同学忙着谈恋爱。我替他们着急,便写了篇短评,呼吁青年学生不要过早恋爱。随后,我买了张8分钱的邮票,把稿件悄悄投进了学校门口的邮箱。

那时的《河南日报》通常只有4个版,最多时8个版,想在上面发稿,难度极大。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给《河南日报》投稿,深知难度高,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20多天后,班主任常步振老师找到我:“天智,你给《河南日报》投稿了?”听到这话,我猛地一惊,心想:老师怎么知道这事?难道出了什么问题?

我赶紧问老师:“咋了?您怎么知道的?”老师笑着说:“你的文章发表了。”说着,他递给我一份《河南日报》,“这张报纸你好好保存。”

我又惊又喜,心里的激动难以言表。下了晚自习,我攥着报纸跑回三公里外的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

第二天,学校里不少老师、同学都知道,有个学生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文章。

在那个年代,能在省报发稿,含金量和影响力都很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谁要是能在公开报刊上发一篇稿,说不定就能转为吃商品粮、获得提干机会,有的甚至很容易就找到了对象……那时,“一篇文章改变命运”是真事,和现在大不一样。

当时,学校常会给高中毕业班翻印、编写一些高考学习资料,让学生购买。可农村经济条件差,几元钱的资料很多人都舍不得买,或是根本买不起。我有时宁可把几万字的复习资料抄下来,也不愿花钱买——我知道家里困难,从不轻易张口要钱。

高考前几个月,学校精心编辑印刷了一本厚厚的复习资料,每本5元,要求人手一册。我特别想买,却又不想跟家里要钱,陷入了两难。就在这时,邮局送来了一张汇款单,是《河南日报》寄来的5元稿费。虽说只有区区几元钱,我却像捡了个大馅饼,当即用这笔钱买了那本复习资料。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商业厅工作,负责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商品流通论坛》的编辑事务。审稿、改稿、编排版面,还有核算稿费、寄发稿费,都是我的日常工作。

或许是受自己第一笔稿费的影响,我给自己定了个小原则:只要是刊物上登出的文字、图片,全都要发稿费。不管是百十个字的读者来信,还是摘编的内容,我都会给作者寄去稿费。在我看来,那是作者对刊物付出的心血与信任,理应得到尊重。

1999年初,我调到了新单位《河南商报社》,开启了新的“写作生涯”。我接连写了几篇长稿,长的上万字,短的也有四五千字,向各家报刊投稿,有时一篇稿子能被全国二三十家报刊选用。

那段时间,我三天两头收到样报和稿费,有时一篇稿子累计能拿到4000多元稿费。不过,当时报刊的稿费标准差距很大:同一篇文章,稿费低的只有30多元,高的能有六七百元。

大半生过去,写作从未成为我的职业,只是一个爱好。如今,连“爱好”都算不上了——偶尔心血来潮写一篇,再也不会为了稿费而动笔。其实,现在多数报刊、网络平台也不发稿费了。可即便没有稿费,一旦文章发表,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境悠然”“内心宁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