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1日

金秋助学,当代乡村的文明缩影

□聆 听

在沁阳市西万镇,一场持续了11年的金秋助学行动,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气质。校尉营村对考上重点中学、本科院校及研究生的学生发放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邘邰村村民陈文中个人设立的“文中奖学金”16年来发放超过20万元……从村集体出资到个人踊跃奉献,从写入村规民约的“规定动作”到群众自发形成的公益风尚,助学已成为西万镇基层治理中一张闪亮的“民生名片”。

这看似微小的助学金,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富裕起来的农村,没有沉迷于物质享受或短视消耗,而是把资源投向教育和未来。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文化自觉和战略远见。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家之未来。西万镇的实践表明,助学行动不仅缓解了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营造出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乡村氛围。当一个村庄集体为学生的成绩喝彩,当个人慷慨解囊激励后辈向上,这种示范效应远超出金钱本身的价值。它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乡村共同体的温暖与期待,也让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更加深入人心。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助学风尚正在从“制度安排”转化为“文化自觉”。陈文中等人的榜样作用,让助学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集体政策延伸为个人的主动选择,这说明助学的理念已真正融入当地的价值观体系,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当村庄不再仅仅依赖上级拨款,而是能自主发起、持续运作这样的公益项目,当村民从受益者转变为捐赠者、传播者,这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进步,它构建的是一种共享发展成果、共担社会责任、共创美好生活的现代乡村新图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西万镇的金秋助学告诉我们,乡村的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复兴;乡村的温暖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充盈。期待这样的“民生名片”越来越多,让助学之风、文明之光照亮更多乡村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