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5日

学士薛所蕴情系怀川

□董沁生

薛所蕴(1600年~1667年),字子展,明怀庆府孟县(今孟州)人,明末清初教育家、文学家,“中州诗坛”领军人物。其17岁中秀才,乡试中举后授山西省襄陵县(今襄汾县)知县,因政绩突出,崇祯帝亲自召见,任其为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司业。其曾一度归降大顺政权,后又归顺清朝政府,深受重用,历任国子监祭酒、弘文院学士、礼部右侍郎转左侍郎、资政大夫等职。回乡省亲及辞官还乡之后,他捐资修建余济河。他一生爱好诗文,著作颇丰,有《澹友轩文集》、正续《椁庵诗集》等书卷流行于世。

满腹珠玑 仕途顺畅

薛所蕴世居孟县城北五缑村,自幼聪明颖悟,四五岁时就喜读《四书》《五经》等书。《孟县志》载其:“尝读书太行之竹坞,自号行坞,生而夙慧,比长,好学不倦,事亲以孝闻。”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薛所蕴考中秀才,后乡试中举;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及第,远赴山西省襄陵县任知县。襄陵是个千年古县,为晋襄公陵墓所在地,西汉始置襄陵县。在知县任上,薛所蕴恪尽职守,励精图治,倡廉洁、保平安、兴教育,“操守严洁,俸薪外一介不苟取”。1630年,薛所蕴为防范流寇扰城袭民,招募兵丁千余名,备战训练,且亲率人马英勇作战,成功击溃流寇近2000名,誓保城固民安,倍受百姓信任与好评。他还高度重视当地文化教育,开办学校,培育英才,重修灵光寺并立碑记载。《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始建于金皇统年间,由平阳府尹杨伯雄撰写记文,后由知县薛所蕴重修,并立有碑文。”

崇祯六年(1633年),由于政绩突出,崇祯帝亲自召见薛所蕴,见其行为举止端正得体、学富五车,便任命为翰林院检讨。临行前,襄陵百姓难舍难分,热泪相送。史载:“勤于为政,逾年大治,暨去任,士民建祠,肖像以祀。”

薛所蕴任翰林院检讨时,先后两次主持礼部会试的录取工作,均能坚持原则,广招人才,公平公正,任人唯贤,后被任命为国子监司业等职,可谓仕途顺畅,前途无量。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事变”。在这种变化无常的局势中,薛所蕴归降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仍任国子监司业,“号召诸生,令多作文字,以待李闯幸学”。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攻陷北平,大顺政权垮台,薛所蕴降清。经太师范文程举荐,恢复其明朝官职;次年升为国子监祭酒,主要负责教育汉满大臣子弟,并开设八旗教习,训导诸生。

面对清军入关与李自成部败逃后动荡不安的复杂社会局面,薛所蕴忧国忧民,出谋划策,建议朝廷“招其卒,收其众,以纾民难”。顺治帝予以采纳,马上招抚改编李际遇、刘洪起等农民起义军将领,并授予职衔,“将见千里中原,可坐而定”。为保国泰民安,薛所蕴尽显忠诚,他不畏艰险,亲自赴河南说服李际遇的弟弟二挠头及其部将张阳、刘继汉等解兵归服。但清朝统治者歧视汉官,尤其降清人员,讥讽为“贰臣”,薛所蕴一时郁郁不得志,因多招几名学生,就受到降级处分。更令其气愤的是,总兵任珍部下有不法行为,顺治帝便迁怒于任珍,要将其处死。众多汉官不服,争相进谏,直言免死,这更让顺治帝恼怒,怀疑他们“鬻狱”(意为受财枉法、结党营私),于是当即决意治罪群臣。关键时刻,薛所蕴挺身而出,肝胆相照,仗义直言,终促使顺治帝迷途知返,看清形势,不仅赦免众臣无罪,还免任珍一死。

故乡情深 疏河造桥

清顺治四年(1647年),薛所蕴回乡省亲,闻听地跨孟县、河内(今沁阳)、济源,且主要用于孟县灌溉的余济河多年失修、河渠淤塞,便决心疏浚河道,造福乡邻。为此,他专赴河内柏香镇拜访姻亲杨挺生。

柏香镇与济源相邻,杨挺生是原宁夏巡抚、河内名绅杨嗣修之子,其父因捐资修建河内县城和柏香镇“善建城”而闻名。杨挺生喜交士人、有政声,曾任推官,暮年居乡。因此,薛所蕴特邀杨挺生一起查看位于济源、河内的余济河及上游主要水源永利渠,准备从源头上下功夫进行治理。之后,薛所蕴又亲自拜访原通政使段国璋、原监察御史周维新,得到赞同后,立马组织济源、河内、孟县相关人员共同研制疏河计划,由孟县负责提交疏浚余济河方案。经怀庆府批准后,于1647年6月6日正式动工疏河。为保障疏河资金,带动当地名绅富豪捐资修河,薛所蕴亲自带头捐赠白银200两,修建河渠大桥,上设渡漕,保障了余济河疏浚工程顺利完工,可灌溉河内南部和孟县北部大多良田。

清顺治七年(1650年),薛所蕴调往顺天府任府丞,次年晋太仆寺卿,后又改詹事府詹事,升礼部右侍郎,仍兼学士,后转左侍郎,晋阶资政大夫。

1657年,薛所蕴辞官还乡,依旧关心余济河的运转情况,并与时任孟县知县刘木普一起制订修河计划,全面整修,保障畅通,充分发挥余济河的灌溉作用。薛所蕴在《重浚余济河渠记》一文中写道:“经河内之大卫、王亮、葛万入孟之曲村……而民始获溉田之益。”

薛所蕴是个孝子,居乡期间,孝顺父母,教育子孙,“抵家日,父母尚无恙,于翕园携诸弟子侄,唱和以娱亲,封资政公,年垂九十乃卒”。

闲暇时间,薛所蕴尤喜访亲拜友,游览怀庆府名山大川,并与旅居河内的王铎一起外出游览山水,赋诗作文。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与薛所蕴不仅是姻亲关系,且兴趣一致,经历相似,同为“二臣”。薛所蕴与王铎在河内多游东湖(即天鹅湖)、紫金坛(今沁阳神农山主峰)、临川寺等,写下大量诗作,被收入《河内县志》《怀庆府志》《河南通志》等。其中《紫金坛》一诗写道:“胜节登临最上方,紫金坛顶郁苍苍。千盘嵩室三花小,九曲河流一带黄。”

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薛所蕴到卫辉府看望挚友孙奇逢,住风景秀丽的百泉,偶在苏门山乱石中发现散落的宋代《淳化阁帖》残石,便花重金购置补刻后运回孟县收藏,成为稀世珍品。现孟州市博物馆保存有30余块《淳化阁帖》刻石,多为薛所蕴家族旧藏,极具重要文物价值。

中州大家 怀府留名

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初六,薛所蕴于孟县病逝,享年67岁。康熙帝闻讯特派特使携礼品到孟县吊祭。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认为薛所蕴等人先降李自成、后降清朝,大节有亏,应列入《贰臣传》。一年之后,乾隆帝又命史官将薛所蕴等人从《贰臣传》中移出,列入《逆臣传》,导致乾隆年间的《怀庆府志》《孟县志》都不敢积极评价薛所蕴的一生功绩。

有道是人过留名,薛所蕴仕途一生,功不可没,尤其留下的《澹友轩文集》、正续《椁庵诗集》及《里音正讹》等书卷流行于世。明末清初诗坛盟主、明史馆副总裁钱谦益评价薛所蕴诗文:“薛学士桴庵以文学、经济为一世所宗,而尤喜作诗,其诗浑涵汪汪,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今日之杜少陵也。”

现孟州市河阳街道缑村镇有薛所蕴故居和薛氏宗祠。其故居为78、80号院,属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原为三进院落,现仅存三进院正房、东西厢房、二进院西厢房和二门门楼。

薛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1323平方米,坐南朝北,布局完整,由街房、厅房、后楼房组成。祠内现存清康熙六年谕祭碑以及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碑刻13通。2021年12月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薛氏宗祠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