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5日

郜文英:

太行山抗日女英雄的烽火岁月

本报记者 杨 珂

这么多年来,母亲从未以功臣自居,也未曾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她留给子孙的就是这些荣誉和奖章。如今我年岁已高,就想把这些东西分给孙子们,让母亲的故事代代流传下去……”近日,当记者在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上白作村见到郜文英的儿子、今年85岁的毋河顺时,他这样说道。

郜文英出生于1921年,是太行山抗日游击队队员。1944年,她加入焦作武工队,在队长杨聚和的带领下,和战友们参加过石沙河战斗、解放博爱、解放焦作等多场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中站区许河村书记、妇女队长等职务,曾被评为焦作巾帼英模,获得“时代丰碑”焦作英模人物和省、市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称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时,她还分别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虽然郜文英老人已于2017年去世,但她在太行山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故事却成为人们永不磨灭的记忆。

生活艰难 她加入武工队

如今的毋河顺虽然已有85岁高龄,但他身体硬朗,还清晰地记得1961年与母亲郜文英再次相见的场景。

“她穿着件土布棉袄,走过来按了按我右颧骨的地方。我小时候摔倒,这里留了个坑儿。她一按,的确这儿有个坑儿,就一把抱住了我说‘这是我的小虎’。”讲到这里,毋河顺的眼眶湿润了。

为啥说是再次相见?这还得从郜文英的出身说起。

1921年8月,郜文英出生在焦作北部山区麦秸河村一个贫困农家。从她记事起,家里人就带着她要饭。近处要走到西张庄、双庙、北邺、十二会等村,远处要到山西晋城、长治等地。有时要饭走到天黑,她就在山里的路边草窝里挨上一夜。

14岁时,郜文英被送到邻村一户农家当了童养媳。1941年的一天,她的丈夫背着柴火去城里卖,却被人诬告是偷来的,敌人不分青红皂白将他的人头割了。掩埋过遗体,她便带着2岁多的儿子和不满1岁的女儿再次走上了讨饭之路。

那时,饥荒严重,郜文英娘仨几天都难要到一口吃的。最终,郜文英狠心决定将儿子送给修武县的一名木匠抚养,把奄奄一息的女儿放在一座桥旁边,希望有好心人能抱走女儿。

1944年的一天,几天没吃饭的郜文英踉踉跄跄走在讨饭路上,后边过来几个人问她家里还有啥人,想不想参加抗日队伍。当时的郜文英毫不犹豫地说“想”。就这样,郜文英加入了由杨聚和带领的焦作武工队。1947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几次战斗 被人广为传颂

郜文英参加的大大小小战斗有200多场,而像晋城游击战、红砂岭战斗等都被广为流传。

“我从1997年起开始做上白作村的党建专员,也是在这个村长大的,经常听老人讲那个年代的故事。”今年52岁的姬秀霞说。

晋城打游击:1944年冬,郜文英跟随部队在晋城一带打游击。当时山沟里的雪能埋住小腿,打伏击时她就趴在雪窝里,经常几天都没有热饭吃。也是在那时,郜文英落下了胃病,需要通过吸旱烟来缓解疼痛。

红砂岭战斗:1945年,郜文英所在的武工队转战到焦作北部山区一带。队伍刚到红砂岭,就与日军交上了火。日军在那里盖有炮楼,他们发现一个日本兵站在远离炮楼的地方,就想干掉他。为了避免开枪把炮楼里的鬼子引来,郜文英和几个游击队员悄悄靠近这名日本兵。她跑在最前边,快追上时,鬼子挥刀砍在她左胳膊上,她流着血继续追,最终因受伤让这名日本兵逃跑了。

西张庄村战斗:在西张庄村一带的战斗中,队伍被日军打散,一名日本兵举起枪上的刺刀朝郜文英戳来,刺刀从她后脖子上滑过,她踉跄一下继续跑,前边是个断崖,她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后来,杨聚和派人在沟底下找到昏迷的她,将她送到山西稷山根据地,治疗了2个多月才好转。

博爱县柏山战斗:在博爱县柏山和清化交界处的一次战斗中,郜文英正弯腰救伤员,日本兵的刺刀扎进她的臀部,她扑倒在地后,顺手抡起一枚手榴弹投向日本兵,日本兵转身就跑。她趁机躲到柴火堆里,因慌乱未拉出手榴弹弦,才得以幸存。

塔掌村瓦解敌军力量:1946年腊月底,为配合大部队作战,郜文英和杨聚和等人在塔掌村敌人据点附近喊话。当时据点有1000多名敌人,但他们不畏艰险,来到离敌人最近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险宣传优待俘虏政策。他们一连喊了3天,成功喊回100多人,还收缴了100多支枪,不费一枪一弹就瓦解了敌军力量,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胜仗。

毋河顺回忆说,母亲郜文英因为战斗在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疤,可即使到晚年,母亲也没有喊过一声“疼”,只是吸旱烟成为她几十年止痛的“良方”。

“母亲是个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她不愿麻烦别人,还总想力所能及地为国家、为社会作些贡献。”毋河顺说。在劳动之余,郜文英经常深入部队开展拥军工作,给刚入伍的战士讲抗战经历。老人总说:“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够幸运了。现在的生活跟过去的日子比,已经好到天上去了。”

如今,郜文英老人已经去世,但她与儿子居住的房子里依旧保留着她生前躺的床和常坐的藤椅。“现在我的房间就是母亲生前居住的房间,躺的就是她曾躺过的床。”毋河顺说,他会经常坐在那张藤椅上与儿孙聊天、听广播,感受儿孙绕膝的快乐;有时在梦中,他也会梦见母亲讲述烽火岁月故事时的模样……

图① 毋河顺展示自己和母亲的合影。

本报记者 王梦梦 实习生 申贝妮 摄

图② 郜文英。

本报记者 王梦梦 实习生 申贝妮 翻拍

图③ 毋河顺向记者介绍母亲的事迹。

本报记者 王梦梦 实习生 申贝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