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5日

【烟火深处·老末卤肉】

一卤香透四十余载 非遗味里藏匠心

本报记者 陈东明

在中站区,一间不算起眼的卤肉店前经常排着长队。空气中弥漫的浓郁肉香,是老末卤肉最鲜明的招牌——这道入选焦作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美味,已在传承人许来利手中飘香40多年,从煤矿工人的餐桌滋味,熬成了焦作传统饮食文化的鲜活注脚。

一卤匠心:从“糊口手艺”到非遗技艺

1983年,为贴补家用,曾在家务农的许来利(人称“老末”)试着支起卤锅。那时的中站区是煤矿聚集区,矿工们偏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卤肉成了街头巷尾的“刚需”。但初做的卤肉要么寡淡,要么生腻,不服输的许来利暗下决心:“卤肉不是简单煮熟,这里面有大学问。”

此后,许来利一头扎进卤锅旁的方寸天地。为选好料,他每天去屠宰场挑新鲜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料是根基”;为控火候,他趴在锅边连做3个月实验,记录下“起火快、中火慢、尾火炖”的独门心法,还摸索出随四季调整火候的规律;为配好料,他走访老中医、查阅食疗典籍,将道口烧鸡、德州扒鸡等技艺精华融入其中,最终定下30余种中草药与香料的配方,砂仁、肉桂等药材的加入,让卤肉既增香又添滋补功效。

“三大核心技术——选料精、火候准、配方独,缺一不可。”许来利说,这是老末卤肉肥而不腻、软嫩香糯的秘诀,也是他从不在工艺上投机取巧的坚守。为了保证质量,他每天选购新鲜猪肉,浸泡一晚去除血水,第二天5时开始清洗,8时开始卤煮4个小时。“当天的卤肉当天卖完,不隔夜。只有踏踏实实做,才对得起食客,对得起招牌。”许来利说。

一味传承:从矿区滋味到文化符号

“老末”之名,藏着许来利的自谦。1993年,有熟客提议给小有名气的卤肉店挂块招牌,有人建议叫“天下第一肉”,他连连摆手:“我排行老九,就叫老末吧,从最后一名做起,才能一直进步。”

这分谦逊里,藏着对味道的敬畏,也让卤香越飘越远。起初,小店主要服务周边矿工,煤炉边的一碗卤肉配白酒,是辛劳后的慰藉;煤矿停产了,熟客们仍带着新食客寻来,洛阳、新乡的食客专程驱车前来品尝,远在海南、广州工作的焦作人更是叮嘱家人离焦时必带一些,“吃的是肉香,解的是乡愁”。记者采访时,旁边一男子正陪着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就餐。这位90多岁的老人是老末卤肉的老食客。“老人家每星期来两次,雷打不动。”许来利说。

2021年,老末卤肉店获评焦作市特色美食门店;2022年10月,其制作技艺入选焦作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焦作传统卤肉文化的代表之一。从街头小吃到非遗技艺,老末卤肉承载的不仅是滋味,更是一代矿区人的生活记忆,是焦作饮食文化里鲜、香、诚的鲜活注脚。

一分坚守:让老味道走向新未来

如今,许来利的卤锅仍每天冒着热气,他坚持每天采购新鲜猪肉、手工下料、定量制作,“宁少勿滥,不能砸了招牌”。为抵制假冒产品,他早在2001年就注册了“老末”商标,还设计了专属标识的包装袋,“目前就中站区一家店,没开分店,怕失了原味”。

谈及未来,这位守了40多年卤锅的手艺人眼里有光:“想把工艺再打磨打磨,搞点真空包装,让老末卤肉走出焦作,让更多人尝尝咱焦作的‘非遗味’。”

一锅老汤,熬煮四十余载;一味匠心,传承的不只是卤肉技艺,更是手艺人对品质的坚守、对文化的担当。老末卤肉的香,正从巷陌深处飘向更远的地方,让非遗的滋味在时光里愈发醇厚。

左上图 许来利的妻子展示刚出锅的卤肉。

本报记者 陈东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