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5日
从晨光到星夜
市图书馆暑期火爆的“密码”解读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本报通讯员 张 雯
①
②
③
④
⑤
图① 市民在市图书馆内读书。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图② 一名老者在摘抄笔记。
本报记者 王梦梦 实习生 申贝妮 摄
图③ 市民在清凉的环境下自习。
本报记者 王梦梦 实习生 申贝妮 摄
图④ 少儿在市图书馆分馆看书。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摄
图⑤ 早上市图书馆门前的长队。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摄
今年暑假,焦作市图书馆迎来客流高峰:截至8月7日,接待读者17.6万余人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202场次,惠及群众18.4万余人次。这座城市的“文化灯塔”为何持续升温?答案藏在“文化零门槛、服务零距离”的坚守里,藏在不断升级的服务举措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
关键词:深夜书房
“日均接待读者5000人次,深夜22点的阅览室依然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身影里,有埋头苦读的学子,有充电提升的职场人——这不是一线城市的网红地标,而是市图书馆暑期日常的真实写照。
截至目前,2025年该馆累计接待读者为52万余人次,接近去年全年总量;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举办1030场次,覆盖群众106万余人次,单场活动最高参与量突破7万人次。数字背后,是“文化零门槛、服务零距离”理念的深耕细作。
“以时间换空间、以需求定服务”,市图书馆用延时服务的常态化破解了开放时长的瓶颈。工作人员介绍,自2011年新馆开放起,便实行365天无闭馆制度;2013年,针对暑期读者激增的情况,率先推出暑期延时2小时服务,有效缓解供需矛盾;2023年,为满足青年学子和在职人员的夜间学习需求,将延时服务升级为全年常态——每日开放时间从8:30持续至22:00,周开放时长达94.5小时。如今,延时时段的读者占比达32%,灯火通明的阅览室已成为市民心中名副其实的“深夜书房”。
关键词:破解“一座难求”
走进市图书馆,虽人头攒动却秩序井然,曾经的“一座难求”已成历史。
在馆舍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市图书馆通过精细化管理盘活资源,持续挖掘空间潜能。近年来,将一楼闲置体验区改造为多功能自修室及活动空间,将六楼利用率下降的电子阅览室转型为带电源插座的独立自修空间,仅此两项便新增150个阅览席位;同时巧妙利用二楼、五楼走廊,嵌入30个阅览坐席。
今年,馆方进一步回应需求:少儿借阅室将增设48个坐席,多个阅览室灵活摆放布墩子、塑料凳;更创新实行空间“昼夜功能切换”——一楼自修区、五楼综合活动室、六楼培训室白天作为老年书画培训基地,夜间变身职工夜校课堂和自修室,让有限空间发挥最大效能。
关键词:阅读生态
市图书馆着力构建覆盖全民、贯穿终身的阅读服务体系,打造精准化、分众化、特色化的活动矩阵。
面向未成年人:推出“萤火虫阅读计划”核心品牌,涵盖每周日“低幼悦读会”、每月“书香带你去旅行”、14场“图书馆奇妙夜”及节假日“书海扬帆”“巧手乐园”等亲子活动。
服务亲子群体:开设每周六日“经典诵读”、每周日下午“爱悦读”读书会、暑期每日爱国主义主题观影。
关爱银龄群体:定制全年350余场书画、朗诵、摄影等“银龄喜悦读公益课堂”。
帮扶残障人士:提供300册大字本图书、365册盲文图书、1500余张视听光盘、210张有声读物及160部无障碍电影。
惠及全年龄段市民:打造全年6期“百科知识擂台赛”、中秋节“诗词大赛”等品牌活动。
截至目前,该馆已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030场次,其中线下活动超540场。
关键词:文化普惠
取消借阅押金门槛,社保卡直接借阅——2025年1月1日,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推出社保卡借阅服务,市民凭实体或电子社保卡即可免押金借阅,实现社保卡、身份证、读者证“一卡通用”,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市图书馆持续推进总分馆体系和馆外流通点建设,每年在学校、社区、军营、景区等新增服务网点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已建成城市书屋、馆外流通点、校园读书角等70家服务网点,既覆盖中心城区,也延伸至偏远地区,让更多人共享文化红利。
市图书馆的探索,始终围绕“读者需求”:以“延时常态化”延伸服务温度,以“空间再造”突破资源瓶颈,以“精准匹配”激活惠民效能。
“当深夜自修室的灯光照亮学子的梦想,当社保卡轻松刷开知识的大门,当耄耋老人与垂髫稚子共享阅读之乐,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正在书页翻动中蓬勃涌动。”该馆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市民需要什么,图书馆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新模式,让图书馆真正成为焦作市民“抬脚可达、心之所安”的精神文化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