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4日

李荫棠:

许湾村民世代铭记的“李科长”

本报记者 宁江东

1943年,焦作各县发生旱、蝗巨灾。庄稼两季无收。加上日伪顽匪肆虐,焦作地区饿殍遍野,十室九空。位于丹河东岸的博爱县许良镇许湾村村民饥寒交迫。在此危难之时,受中共沁博县工委(1944年5月改为县委)派遣,22岁的共产党员李荫棠来到许湾村,他心系群众,一边筹粮筹款救灾救难,一边组织村民斗地主闹翻身减租减息,还一边带领村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在他的影响下,许湾村及周边村3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火种迅速在丹河两岸传播开来。群众亲切地叫他“李科长”。

1946年,李荫棠积劳成疾回许湾村治病,不久去世。生前,他嘱托乡亲们把自己葬在许湾村,永远和许湾人民在一起。1994年,许湾人在村里为李荫棠烈士立了纪念碑。8月8日,记者跟随焦作文化学者何世国一起来到许湾村,追寻李荫棠烈士革命足迹。

主动出击打日寇的“孤胆英雄”

太行山深处,许湾村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依山傍水坐落在丹河北畔,前后有大山,三面皆环水,一排排明清的鹅卵石房屋依河靠山,鳞次栉比,舒适幽静。在该村三王庙西侧几十米处,李荫棠革命烈士墓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英勇的历史。

当日上午,村里的几名中学生来到烈士墓前,送上鲜花,深深鞠躬,致敬英烈。

“在村里,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知道村里有个八路长眠于此。”许湾村党支部书记尚建民介绍。

近几年,曾见过李荫棠烈士的村民大都相继去世,87岁的村民尚国志是唯一健在的见过李荫棠的老人。说起李荫棠,坐在轮椅上的尚国志老人激动万分:“二十来岁,一米八的个头……人很机灵也很胆大,白天不常出来活动,一到晚上特别活跃,经常带着民兵端鬼子炮楼。”

在老人的讲述中,李荫棠在许湾村带领村民闹革命打鬼子的动人事迹渐渐清晰了起来。

李荫棠,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村(现元氏县前仙乡前仙村)人,1921年出生,毕业于刘伯承创建的河北涉县太行联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太行军分区,成为太行八分区主力班的骨干,后跟随沁博县独立营副政委卫景濂来到丹河区。曾担任武工队长、财粮科长、一区(小底)农会主任、二区(机房)副区长等职务。

“当时,俺村人只知道是共产党派下来的科长,但不清楚是啥科长,所以村里男女老少都尊称他为‘李科长’。”尚国志说。

来到许湾村,李荫棠为村民们讲了很多抗日救国、穷苦人翻身闹革命的故事,他召集贫下中农积极分子,鼓励他们发动群众,先后有30多名许湾村及周边村的青年加入了抗日武装,仅许湾村就有近20名青年入党,其中,许多人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

1944年秋,驻扎大新庄据点的日本鬼子听说许湾村有八路军,就找汉奸带路前来袭击。李荫棠带领民兵以丹河为屏障,选择有利地形打伏击,打死了几个鬼子。特别是隐蔽在村后岭上的的民兵尚国虎,发现了一个大个子鬼子兵,瞄准将其击毙。遭到伏击的日本兵匆匆摘下一块水磨坊门板,抬着一具尸体灰溜溜撤退。事后大家才知道,这次战斗打死了日本指挥官。第二天,鬼子组织大部队想进村报复,因丹河突然涨大水只好作罢,随后在丹河南岸九峰山顶建了碉堡,严密监视许湾抗日力量。

大辛庄的日本鬼子袭击许湾村,尚国志就是亲历者。“当年,听说日本鬼子要来,村民们都特别害怕,往山上跑,李科长却异常镇定,说了句:‘大家慌啥哩,不要怕!’”尚国志说,他至今仍记得李荫棠眼神中透露出视死如归的气魄。

沁阳新店的日本据点距离丹水湾不远,直接威胁抗日武装和这一带老百姓安全,李荫棠与大家商定端掉这个据点。他一个人潜入新店查看敌情,夜里带领民兵将碉堡炸掉;沁阳西万的日本据点也很猖狂,他化装成农民进据点摸查敌情,当时鬼子在打篮球,李荫棠灵机一动,光着膀子上前陪日本兵打球,兴高采烈的日本兵还留他进据点吃饭。他借机弄清了鬼子的兵力和装备,几天后带领许湾民兵把这个据点端掉了。

“李科长有胆有谋,俺记得许湾民兵们当时打沁阳郭庄炮楼,李科长对身边的民兵说:‘我先进去侦探敌情,如果半小时不出来,你们再进去打。’不一会儿,他左右肩膀各背了两杆枪出来,真是孤胆英雄!”尚国志回忆起这一细节激动不已。

在李荫棠带领下,许湾民兵多次主动出击,先后端掉了沁阳郭庄、新店、盆窑、九峰山等多个鬼子据点,还配合柏山民兵攻打柏山和白马门,有力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

让人称奇的是,许湾民兵经历大大小小战斗几十次,毙伤日伪军数十人,却无一伤亡,许湾民众纷纷称他为“福将”。何世国说,这应该归功于李荫棠当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正确指挥。

世代不忘的丰碑

为了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李荫棠把当时隶属于许湾行政村的于庄、吴爻、下伏头等村群众组织起来,在于庄村垒堰筑坝,修了一条长5公里的转山渠,让山地变成良田。这一造福后世之举,让山区群众永远感恩、没齿难忘。

抗战胜利后,李荫棠在二区机房任副区长,带领军民与国民党部队开展拉锯战。1946年秋,他积劳成疾回许湾村治病,不久去世。

曾给李荫棠当警卫员的尚凤田当时在五区任副区长,老领导牺牲后他万分悲痛,在唐庄一户富人家找了一口上好棺材将烈士入殓。因为找不到烈士的家人而没有下葬,暂寄于许湾村三王庙东侧殿房内。曾任沁博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的郭工丞,曾任沁博县独立营副政委、武汉军区空军副政委的卫景濂,分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怀念李荫棠。郭工丞在文中无限感慨:“太行联中毕业生李荫棠同志,机智勇敢,多次立功,最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三王庙改成学校,安放烈士灵柩的庙堂成为教室,英雄就这样陪着学生们咿咿呀呀读书40年。“上世纪80年代,我上小学时,烈士棺木就在教室里,大家都不怕,趴在上面写作业。”尚建民回忆道。

1986年,退休后的尚凤田来到许湾村,主持了李荫棠烈士安葬仪式,将恩人埋葬在三王庙西侧,1994年立碑。

2020年,许湾村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和李荫棠纪念馆,烈士墓也修葺一新。每逢清明节,村民和来自各县(市、区)的很多党员干部都会自发到墓前祭扫,接受红色教育。

图① 李荫棠曾用红土在许湾村墙壁上写下“八路军”三个大字,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后由村民进行描摹修复。

图② 许湾村村民为李荫棠烈士画的画像。

图③ 每年暑假,许湾村的学生们都会自发到李荫棠烈士墓前祭拜。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