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4日
设计点染乡愁色 产业铺就振兴路
本报记者 朱颖江
①
②
8月1日清晨,天光微亮。温县岳村街道吕村幸福院里便聚起了乘凉的村民。年轻人端着搪瓷碗喝着糊涂,老人摇着蒲扇闲话家常……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如今正被河南理工大学的师生们用画笔定格在村头的墙壁上,成为唤醒乡村记忆的生动注脚。
●以文化为钥,解锁乡愁密码
2022年,温县爱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携手河南理工大学启动“设计绘乡愁”项目,以村民需求为圆心,绘就文明实践同心圆。
“所有的项目设计,都征求村民的意见,在确定项目落地时必须村民点头。”项目伊始,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徐海涛便定下铁律。
庭院议事会上,村民们为地标石刻内容争得热烈:“要刻上咱村治水的故事!”“墙绘得画丰收打场的热闹劲儿!”
板凳议事会中,大伙儿盼着村里环境更舒心、自家文化被看见、地里特产卖得好、村里事儿能一起管。师生们带着专业本事,实实在在帮老乡们解决这些操心事。
在师生的引导下,村民成了乡村设计的主角。温县北冷乡西宝丰村村贤张桂花今年72岁,她指导大学生将两河(沁河和黄河)融入村标,连村里的娃娃也拿起画笔,在自家墙上涂抹对家乡的热爱。
温县张羌街道南渠河村72岁的王大爷看着杂乱街角变身为青砖地标,感慨道:“这才是咱村的精气神!”
3年间,师生团队在6个村子召开了34场“星空下的设计会”,倾听村贤讲述传说,与德高望重的老人促膝长谈,将各村的古树传说、民俗故事、族谱家训等文化元素系统梳理,编纂成乡村文化基因库,让沉睡的历史重新“活”了起来。
●用创意赋能,激活产业动能
文化落地生根,更要开花结果。
大学生们以“让创意落地生花”为目标,将乡愁元素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3年来,6个乡村的22处荒芜角落蜕变为文化景观,1200平方米旧墙变身露天美术馆,70余款文创产品让乡土好物焕发新生,其中“怀药娃娃”IP让山药礼盒溢价30%,成为市场抢手货。
温县地处黄河岸边,吕村历史悠久,不仅与陈家沟、司马懿故里等文化景点相临,更盛产铁棍山药、冬桃等特色农产品。然而,如同许多乡村一样,这里的文化记忆曾在时光中渐趋模糊,特色产业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今年7月,大学生团队进驻吕村后,针对当地农产品包装陈旧、文化建设薄弱等问题精准施策。在铁棍山药种植田,他们以“古朴新生”为主题,设计出可重复使用的提篮式包装,内侧防水膜保护鲜品,外嵌的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种植故事;在冬桃园,将桃枝形态抽象为烫银线条,礼盒内置格栅防撞层,每个桃位印着二十四节气谚语,既护果又传文化;在传统春联作坊,环保宣纸搭配植物染料,融入生肖图案与乡村振兴主题,让老手艺有了新内涵。
创意带来的不仅是颜值提升,更点燃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南渠河村因网红墙绘引来游客打卡,村民自发成立清洁队守护成果;曾经冷眼旁观的乡亲们,如今主动教志愿者蒸花馍、剪窗花;村两委将“设计议事会”写进村规,大学生设计的村标成了游子归乡的指路牌。
●靠青春接力,铺就振兴之路
“这比任何学分都珍贵。”手捧志愿服务奖状的大学生李薇笑靥如花。对参与师生而言,“设计绘乡愁”不仅是项目,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3年间,23名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8人扎根乡村规划岗位,河南理工大学更将项目纳入毕业设计必修环节,让青春力量持续反哺乡土。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吕村的活动结束时,大学生们和乡亲们告别,温县爱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强非常感激他们的付出,向大家展示着村民手写的感谢信、墙绘照片与村标模型。他激动地说:“设计,终要回归泥土的芬芳。”
从文化唤醒到产业激活,从青春接力到乡愁凝聚,“设计绘乡愁”项目正以创意为笔、以产业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乡愁可寄、产业可兴、未来可期”的新篇章。
如今的吕村,幸福院里的聊天声里多了对未来的憧憬。而在温县的更多村落,墙绘的色彩正晕染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底色。
图①② 大学生做墙体绘画。
本报记者 朱颖江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