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8日
清汤面条
□李会娜
昨天夜读《红楼梦》,看到尤三姐骂贾琏“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话虽是骂人的,但清汤面的味道却勾起了我无限回忆,想吃清汤面条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
我家住农村,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日常吃的面条多是清汤面,在我们家乡叫“白面条”,意思是没有荤腥,味道寡淡。
现在面食花样繁多,就我们河南来说,更是以面食为主。面粉在家庭主妇的手里翻出了花样,常见的面食有烩面、卤面、肉丝面、三丁面、糊汤面等。而饭馆里的面食品种更是丰富多样,我不是美食家,也没有作过相关统计,粗略一算大概有20种之多。换一种做法和浇头就是新品种,越发丰富的面品,似乎都带荤,清汤面条基本见不到,在家里我也很少吃这种做法的面条。
想吃清汤面条的念头一起,就再也挥之不去。说是馋虫,有些勉强;怀念那满满面香的味道,才是真。
第二天中午下班回家,婆婆已经吃过饭了。刚好,我自己做自己吃。
烧水,洗了把青菜,切点白豆腐,一股脑儿丢进锅里,炖一会儿,把面条下入锅中,临出锅时加了点盐。就这样,一碗清汤面条起锅。
婆婆看到后,直说:“那能中吃?”我不言,端起碗尝了尝,味道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满满的面香,吃完后,意犹未尽。
下午上班,和同事说起我的午饭,同事露出和婆婆一样的表情。
大道至简,也许最简单的烹饪才是最高级的享受。为此,我专门上网查找“清汤面条”,看看有没有渊源。原来早在《辞海》里就有相关记载:清汤面的由来与“阳春”一词有关。据《辞海》解释:“农历十月为小阳春,市井隐语遂以阳春代表十。”以前一碗普通面条的售价是十文钱,故称十文钱一碗面为阳春面。阳春面只有汤头没有浇头(配料),可用任何面条,如龙须面、细面、小宽面、中宽面,都称阳春面。其实它是苏式汤面的一种,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在上海、苏州、无锡、扬州、高邮、淮安等地是一大特色。出名的有上海阳春面、高邮酱油面(又称高邮阳春面)、扬州阳春面等。
我没有吃过正宗的江南面食,但是这一碗清汤面让我吃出了舒服和满足,简单的食材和简单的烹饪,清清爽爽。
想起前些天,和儿子聊天,说起食物的本味。儿子说,很多食物本身没有什么味道,和什么样的佐料拌食,就变成什么味道了,都是调料的味道。比如烤鱼,除了满满的调料香,很少去关注鱼的味道。听他这么一说,想想吃过的烤鱼,还真如此。也许是没有细品,也许吃的是形式而非味道。在这个调味剂能模拟一切风味的世界里,味道的本真愈发显得珍贵。
这碗清汤面条,它不仅是味蕾的体验,更是人与食物、与自然、与记忆之间最诚实的连接。当我们剥开层层包装,回到食材最初的形态,便找到了味觉的源头——没有虚假的精致,只有大地与光阴共同写就的真实。
放下厚重的味道,让一切重归自然,在简单中品味丰盈,或许才能真正领悟“本真”二字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