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4日

家装消费趋于理性 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

本报记者 王 倩

市民在了解产品详情。

王 倩 摄

七月,高温天气虽让我市家装市场略显冷清,但各大卖场的促销海报依旧醒目。近日,记者走访新城区一家居建材卖场时发现,即便在工作日,部分品牌门店内仍有消费者围坐洽谈,与商家逐字逐句核对报价单上的每一项细节——这分细致,正是当下家装消费趋于理性的生动注脚。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行’了。”一全屋定制品牌店负责人坦言,近段时间,门店借店庆活动促销,成交转化率较去年同期提升近两成。尤其旧房改造的客户,一进门就明确要求“硬装+软装一站式搞定”,手持户型图讨论插座布局、储物设计时头头是道,考虑细致,不少细节连设计师都自叹不如。

在卖场内,市民柳先生夫妇手里的笔记本格外显眼,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建材参数。“第一次装修被‘低价套餐’坑怕了,这次特意提前做足功课。”柳先生翻开笔记本,上面清晰列着卖场所有橱柜店铺的报价对比,“同样的环保板材,总价能差3000元。合理的设计费我们愿意付,但没必要为品牌溢价多花钱,您说对吧?”

这种理性消费趋势,在装修方式的选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有着多年销售经验的王晓娟介绍,行业数据显示,41.64%的消费者倾向半包模式(包人工与辅材),34.50%选择全包(含主材),23.86%直接选整装服务,半包与“全包+整装”的比例稳定在4:6左右。“年轻人偏爱省心的整装,但软装搭配上很有主见。”王晓娟笑称,不少年轻小夫妻把硬装放心交给商家,沙发、壁画等却坚持自己网购,有时连设计师的建议都不愿妥协。

记者走访发现,当前家装市场正呈现消费分化:一方面,消费者对“好产品”“好设计”的付费意愿更强,环保涂料、智能马桶等提升生活品质的品类,即便价格偏高也愿买单;另一方面,对踢脚线、插座、花洒等基础建材,又会货比三家,挑性价比最高的,这种变化源于消费者的“知识升级”,过去是“商家说啥信啥”,如今网络发达、信息透明,大家能轻松通过多渠道了解产品详情、比对价格,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消费者的理性与专业,正倒逼家装市场蜕变,曾经“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场”,如今成了商家必须严守“品质关”才能突围的竞技场。在这场消费升级与市场进化的双向奔赴中,“性价比”不再是简单的低价,而是“合理成本+品质保障+个性需求”的精准平衡。相信,未来家装消费的水会更清、发展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