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4日

“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正随着时代的脚步渐行渐远

本报记者 朱颖江 实习生 王云鲲

磨剪子嘞——戗菜刀——”在“70后”“80后”的记忆里,这声悠长而极富特色的吆喝,曾是街头巷尾最熟悉的声音,隔着几条街都能清晰听到。它仿佛是孩子们童年的外出玩耍“集结号”,吆喝声响起,小朋友们便急忙翻出家中的钝刀、锈剪,攥着零钱排起长队。等候的间隙,女孩们欢快地跳皮筋,男孩们喊叫着玩骑马打仗游戏,运气好的孩子,还能用剩下的零钱买上一颗水果糖,甜滋滋的味道能回味一整天。

然而,时光匆匆流转,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今,即便有人扯破嗓子喊,那熟悉的吆喝声也难以穿透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森林。就像纣王老胡作词作曲的《磨剪子戗菜刀》,歌中唱尽的,正是无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旧时光与老情怀。

晚报推出《“旧行当”退场VS“新职业”崛起》栏目后,许多读者纷纷来电,希望能讲述磨剪子戗菜刀这门渐渐消失的老手艺。虽然没有“新职业”作为对比,但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记者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中频繁发布“征集令”,向大众征集线索,寻找愿意接受采访的手艺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记者终于在合作巷找到了71岁的陈荣德老人,听他讲述这门老手艺背后的故事。

6月26日,在合作巷的大槐树下,斑驳的树影随风摇曳。陈荣德老人骑坐在一条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木长凳上,他弓着背,布满老茧的双手稳稳握住一把菜刀,手腕有节奏地向前推、向后回,手中的深灰色磨刀石与菜刀刃口摩擦着,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刀刃与推过磨刀石的瞬间溅起细小的水迹,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转瞬即逝的亮痕。树荫为他挡住了炽热的阳光,却挡不住老行当逐渐消逝的命运。

初见陈荣德老人,他说话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爽朗。这位来自南阳邓州的老人,年轻时曾在部队历练过。退伍后,他回到家乡进入工厂工作。在工厂里,一次偶然见到同事在戗菜刀,娴熟的手法以及经打磨后焕然一新的刀具,一下子吸引住了他。“当时,同事很神秘地告诉我,干这个比上班挣钱。”回忆起往事,陈荣德脸上露出笑容,不过那时的他并未将这话放在心上,单纯只是想学一门手艺,就这样,他逐渐学会了磨剪子戗菜刀。

后来,陈荣德的儿子在焦作组建了家庭,为了帮衬儿子,他和老伴一同来到这座豫北城市。陈荣德平日里喜欢旅游、爬山,也爱打乒乓球,但他总想着能为儿子的小家多做点什么。2008年4月12日,这个日子他记得格外清楚,那天,他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工具,正式干起磨剪子戗菜刀的营生。老伴则安心在家照看孙子,两人分工明确。刚开始那几年,磨剪子戗菜刀的生意还颇为红火。大家习惯将用钝的剪子、菜刀拿来打磨,尤其是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磨刀的需求大增,陈荣德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从早到晚,长凳前的队伍就没断过。

可不知从何时起,热闹的光景悄然消失。“到底是从啥时候开始不行的?我也说不上来。”摩挲着手中的磨刀石,陈荣德陷入沉思。

几位老街坊七嘴八舌地加入讨论:现在的菜刀、剪子越来越便宜,十几元钱就能买把新的,谁还愿意磨刀;现在做饭少,菜刀材质也好,用个一年半载都不带钝的,根本不需要磨……

合作巷是焦作的一条老街,据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路边两棵大槐树枝干上的裂纹仿佛是岁月镌刻的年轮,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目睹着这条小巷的岁月变迁,俯视过不同行业的老手艺人从它的树荫下走过,只是现在越来越难见到了。

那些已经消逝和几近消逝的老手艺,正成为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乡愁留在了记忆深处。

上图 陈荣德坐在长凳上对菜刀进行打磨。

本报记者 朱颖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