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1日

在苦难中成就“珠联璧合”

□刘琳琳

看到《咱爸咱妈》栏目征稿的消息,我瞬间有感而发,想说说我的爸妈。

我爸1944年农历六月初七生,那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当。我妈1945年10月26日生,彼时已然严寒凛冽。我爸妈是经亲戚介绍认识的。据说,我爸当时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我奶为了让他尽快从失落中走出来,于是四处托人给他说媒。他前前后后见了好几个姑娘,也没有中意的。有个姑娘在见之前,我奶特意给我爸40元钱,叮嘱他如果相中就把礼钱给人家,当见面礼。不想,我爸直率的性格简直叫人哑然失笑,他进屋看了一眼,一句话没说,扭头就走,把介绍人都晾傻了。直到有一天遇到我妈——邻村一个17岁的姑娘,长长的辫子直垂腰间,高高束起。

经过大半年的来往,两个风华正茂的青春男女在1963年春末夏初喜结连理,开始了他们长达60年的风雨人生。

我爸身材瘦小,1.65米的个头,人看着倒是很精神,就是没力气。我奶常说他的一句话:“肚大肋子细,能吃不能干。”

随后,孩子们纷纷出生,从三口人变成了七口人,多了4张吃饭的嘴,我爸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了。

孩子多,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爸确实聪明,那时经常停电,家家点煤油灯或蜡烛。于是,他摸索研究,和我妈一起制作了一台制蜡机。看着那一簇簇白色的蜡烛冷却装箱后,他就想不睡觉一直干下去。多年后,说起这段创业史,我爸还是会发出感叹。那不仅仅是蜡烛,那是我爸为了一家老小美好生活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走街串巷,我爸开始卖蜡烛增加收入。

穿衣服的问题也是要解决的,办法就是我爸看书学习裁剪,先打下理论功底,然后教我妈给我们做衣服。我妈是个要强的人,让孩子有新衣服穿,就是她和我爸敢于在陌生领域另辟蹊径的初衷吧。

后来,他们和人联合起来办了个小烟厂,渐渐略有积蓄。最辉煌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爸和我哥一条心干起炭场,日子越来越好。但是,我知道干炭场很辛苦,我爸几乎每晚都是在蚊子的嗡嗡声中沉沉睡去,他说他听不见蚊子叫。

一晃,60年的光阴流走了。去年,我爸在患脑梗4年后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我们姊妹四个,几乎每天都要说起各自和我爸相处的趣事。我爸和我在一起时,他捏着嗓子给我唱过《秦雪梅吊孝》;他双手合掌托举下颌展现出灿烂的笑容,给我生动演绎“笑靥如花”。看着病床上的他,我故意逗他,让他说四个孩子中谁最孝顺,他伸出两根手指给我说“两对”。这么可爱的老爸,叫人怎能不爱他,怎么不想他?他身上那种为了家庭和孩子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信念,让我们深深缅怀。

我爸妈和天下的父母一样,为了孩子什么苦都能咽得下。可是,他们又是那么与众不同。我爸生病后,总会使小性子,有些娇气。我妈则刚强,嘴上从不服软。

我爸一岁左右,我爷就去世了,丢下我奶领着吃奶的孩子,孤儿寡母的生活总是谨小慎微。我妈是一岁多的时候,我外婆离开了人世,没有妈妈管教的孩子,多少有些无畏。童年里缺失的陪伴,养成了他们迥异的性格;婚姻里携手前进的磨合,正好抵抗了岁月的侵扰。

其实,我爸妈的故事还很长,长得我害怕自己说起来会语无伦次。其实,他们的故事也很短,他们养育了我们姊妹四个,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了我们。

■如何投稿

1.写下来,寄给我们:

邮寄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报业国贸大厦《焦作晚报》编辑部《咱爸咱妈》栏目组收(邮编:454000)

请在信封上注明《咱爸咱妈》投稿。

2.发电子邮件:

专属邮箱:jzwbwq@163.com

邮件主题请写:《咱爸咱妈》投稿+您的姓名

3.讲给我们听(口述):

如果您不擅长写作,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391)3909990,预约记者耐心聆听您的讲述并记录整理。

您的参与,意义非凡!

一个故事,一分心意。您分享的不仅是咱爸咱妈的点滴,更是关乎万千焦作老人健康幸福的宝贵经验。让我们携手,用真实的故事传递温暖与智慧,用身边的榜样照亮健康之路,用善意的提醒避开生活误区,共同为咱爸咱妈营造一个更科学、更快乐、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讲述身边故事,引领健康生活!《咱爸咱妈》栏目,期待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