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1日

母亲与病痛的博弈

□秦培红

“姐,妈肠梗阻昏迷,小便失禁住进医院了,你到哪儿了?”

妹妹的电话如一道惊雷,刺穿了傍晚的宁静。那声音里的慌乱,瞬间将我卷入恐惧的旋涡。

冲进病房的瞬间,眼前的景象几乎将我击垮。妹妹协助护士正为骨瘦如柴的母亲灌肠。她浑身插满管子,像一片被狂风蹂躏的枯叶,无助地落在病床上。失去肌肉支撑的氧气罩歪斜着,我慌忙扶正,紧紧握住母亲枯枝般的手——这双手曾为我们缝补浆洗,如今却青筋塌瘪、指节嶙峋。目光触及皮包骨下清晰可见的锁骨,那是岁月刻下的残酷印记。我强抑哽咽:“妈,别怕,会好的。”泪水却先于言语,背叛了强装的镇定。

母亲一生勤勉,却疏忽了饮水,为日后几十年的便秘埋下祸根。面对亲友的劝告,她总以“硬朗”“不渴”搪塞。直到两个月前,她半夜心窝剧痛袭来,弟弟将她送至诊所。未检出心电图异常,医生便草率归为心脏病,速效救心丸成了她每日必服的“定心丸”。可疼痛如藤蔓疯长,缠绕双臂,诊所医生束手无策,只能加大药量,最终引爆了肠梗阻的危机。县医院的CT片揭示了真相:胆管里的结石,才是折磨母亲的元凶。

苏醒后的母亲,水米不进,对药片充满抗拒。我戴上老花镜细看药盒,全是治心脏病的药,便轻声告诉她:“妈,您不是心脏病,这些药咱不吃也罢。”她紧绷的嘴角才微微松弛。然而,那塌陷的嘴唇、沟壑纵横的脸庞,仍像细针扎在我心上。

记忆中那个身着青花瓷旗袍的优雅身影、过年花枝招展坐旱船的母亲,恍如隔世。

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护士送来心脏造影同意书。看着母亲微弱的呼吸,我心知这检查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医生反复强调“不做无法排除心脏病”,甚至以“今晚出了意外不负责任”施压。想起她误服速效救心丸煎熬的两个月,我咬紧牙关拒绝:“风险我们担,但检查不能做。”守护至亲,有时并非盲从医嘱,而是在专业的建议面前为亲人守住生命的底线。

灌肠一周后,母亲终于能喝下些许米粥。出院时,医生建议转肝胆科进行手术。然而,胆囊切除术对她来说,风险如悬顶之剑。我揣着病历奔走了四家医院,得到的答案无非是“开刀”或“保守治疗”。就在迷茫之际,邻居陈姐提起了一位老中医。几经咨询康复者,我带着母亲叩开了老中医的门。从此,踏上了中药排石之路。最初,母亲一天连半杯水都喝不下,如今能保证每天三杯水。她的体重从35公斤回升到40公斤,曾经走10米路都要歇脚,如今爬六楼也步履稳健。

两年寒暑,药香与猪蹄的醇厚成了家中恒常的气息。如今,母亲85岁,停药已半年。每次复查,看到那些挂着引流袋、步履蹒跚的同龄人,她同情的目光里也闪烁着暗自庆幸。

回望母亲穿越的这段生命湍流,我恍然领悟:生命的坚韧存续,往往蕴藏于三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

清泉润枯河:生命最本真的滋养是水。母亲几十年疏忽饮水,身体如干涸的河床,隐患悄然滋生。

慎避温柔陷阱:过度医疗可能是无形的枷锁。那些看似严谨的检查与药物,若失之偏颇,反而会成为压垮病人的稻草。

调和见真章:中医智慧在于顺应自然。它不似手术刀锋芒毕现,却如春风化雨,让失衡的身体在润物无声中重归和谐。

当母亲终于能甩开药罐,在阳光下悠然散步时,我心中澄明:孝道的真谛,并非在医疗的迷宫中盲目跟从,而是在众声喧哗的迷途里,为所爱之人找到那条真正能渡向安康的舟楫。

正如老中医所言:“人活一口气,气顺了,病就退了。”而这口维系生命的气,既需清泉的滋养,也需信任的守护,更离不开那分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