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1日
鹅老翅窑村
□赵国堂
每一处地名、村名的来历,都有它们演绎和传说故事的历史沉淀。从字面上听,鹅老翅窑便是它村名的出处。
鹅老翅窑村位于焦作市红砂岭东南山脚下,属于解放区上白作街道洪河村,距焦作影视城4公里左右,进村交通便利。村子以前有6户人家,王、毋、连三姓。
1985年去时该村还有人居住,20世纪90年代村民陆续搬到山下居住。2020年进村游览,整个村子寂静瘆人。因村子几十年没有人居住,一些房子的屋顶已经坍塌,整个村子破败不堪,村子成了无人村。但垒在房屋墙上的拴马石,一座座锻造规整的石头墙房,古老的国槐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鸡犬相闻、人声鼎沸的欢乐景象。
近年来,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又陆续回来整修、翻盖坍塌的老屋,村子由以前的破败不堪变为一处游人打卡的美丽乡村。
据村里人讲,鹅老翅窑村的来历,据说是多年前的一个盛夏,山下上白作村一户姬姓人家的几只鹅在村东山沟觅食,顺水而上跑到了山里一处水坑旁。这个地方水清草肥,几只鹅就乐不思蜀,在不远处的一个土窑洞里安家落户了。姬姓人家丢了鹅,寻了几天也没有找到,认为是被狼、豹子等大型动物给祸害了。
这几只鹅也因此地水草丰美,吃喝不愁,又没有外来因素打扰,日子过得很惬意。几年后,原来的几只鹅繁殖了一大群,有近百只。
因一位村民进山捕猎,碰到了这群鹅,在附近村子传开了,姬姓人家也去看热闹。最早来此地的几只鹅已老死在土窑洞里,姬姓人家看到它们翅膀上还留有与其他人家区分时系的绳结时,才知道是几年前丢失的几只鹅。因有鹅老死在土窑洞里,人们就把这里叫“鹅老死窑”。
居住在山下的王、毋、连3户村民发现动物能在此繁衍生息,一定也适合人类在此居住,便从山下搬到此安家立村。
刚搬来的3户村民就在鹅老死窑水沟西边背靠大山、面向水沟顺南北建房。村子坐落于簸箕形的三面环山的山坳里,村子面前的一条大沟通往山外,也有小路往东翻过山梁通往碾盘沟,往西通王章河,往北到麦秸河等。村子南边的山头像一个鲸鱼头,把通往山外的水沟按人字形东西分开,往西北通向红沙岭,往东进入鹅老死窑。后来,村民嫌鹅老死窑名字不吉利,随改为鹅老翅窑村。
游览后,我把鹅老翅窑村游记发到朋友圈,对南太行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颇有研究的修武县作协原主席仝晓思在朋友圈留言:“鹅老翅窑村清时属于修武县,修武县志记载村子原名叫贺支崖,后来演变为鹅老翅窑村”。无论哪种故事的演变,鹅老翅窑村名字的由来蕴含着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近日,与驴友徒步经过这里,在村南一深水井旁碰到了从村子里出来的一位中年男子。经介绍,他姓王,是鹅老翅窑村人,1986年全家搬到了解放区五百间居住。他说,村里通自来水了,水泥柏油路也通到村口了,他没事骑车经常回来。房子整修好了,夏天回村居住、凉快。
进村后发现,相较2020年游览时整个村子变化很大,一座座石头房、窑洞进行了整修、翻新,不长的街道进行了美化,垒起了美观的防护墙,树上和房屋上挂起了红灯笼。在修旧如旧的理念下,鹅老翅窑村古宅与现代元素共生共存,“养心居”小院、仿古式建筑、整修如新的窑洞代替了破败的房屋,小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犹如蝴蝶般蜕变。
如王姓村民说的那样,村子水通了,路修好了,围绕村子周围修建了健身步道,大山里建起了矿山公园,环境好了,游人会远离城市的喧嚣,来这里呼吸山野清新的空气,享受这大山里的幽静。
的确,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鹅老翅窑村,这个很少被外人熟知的美丽山村,也会像焦作市的东猫岔村、周窑村、十二会村、探花庄村、江岭村、平顶窑村等其他古村一样,成为驴友的打卡休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