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1日
往事越千年:
消失的焦作千年古村冯封
□赵 扁 牛永利
在焦作版图上有众多的千年古村,它们见证了华夏历史,经历了风风雨雨,有些仍屹立在焦作的大地上,有些为了焦作的发展,已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就有中站区的村落——东西冯封村。
冯封村位于中站区西3公里,东接西王封,西连大沙河,南抵北朱村,北至河口村。东冯封村人口有7500余人,分5个街,村内有57个姓氏,以冯、赵、常、许四姓人口最多。一街冯姓,据传祖上因功绩荣封兹土建村冯封。二街赵姓,康熙三十一年由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石瓮村迁入。三街冯姓和一街冯姓同宗。四街常姓,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怀庆府境内。五街许衡后裔许姓,1946年由许庄并入东冯封村。其余还有朱、刘、陈和张等姓氏。西冯封村人口7500余人,村内有27个姓氏,刘姓占全村人口97%。刘姓于明成化十七年由博爱县上庄村迁入,陈姓元末明初迁入,卢、程、毋等姓人口均不过百人。
冯封村遗留有北齐天保九年(558)造像题记残块,还有一通保存在焦作市博物馆的金大定二十年(1181)《重修冯封村法云禅院碑记》,碑文载“自大魏兴和三年(541年)三月十九日建”。这两件石刻文献足以说明冯封村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是焦作为数不多的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千年村落。冯封村何时分化成东西冯封,无法考证,但入清后,两村村民在从事公益事业等事务时已分别使用东冯封、西冯封村名。两村以法云禅院为中心,位于西边的名西冯封,位于东边的名东冯封。根据姓氏分析,西冯封应是从东冯封分化而来,东冯封村冯姓应该是冯封村得名的来源。
冯封村因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在这片土地上,曾出土有大唐故简州长史李府君之碑、唐贝州刺史李承家墓志、唐礼部尚书卢价墓志、唐试太常寺奉礼郎摄齐州长史卢画之家妇李氏墓志、唐怀州司仓参军摄河内县令卢得一墓志、后梁将仕郎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守河南府巩县令卢真启墓志、河内县冯封村怀孟州长官冯汝揖买地券等李氏、卢氏、冯氏几个高官显宦家族墓碑墓志等。北宋宰相卢多逊家族墓地就在冯封村地界内。
村内除了建于北齐的法云寺,还有建于元代的玉峰观、东岳庙等。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重修冯封法云禅院碑记》“冯封西城阃里正北,有古招提”,说明冯封村在金代时已有城墙围着。根据村址地势分析,该城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近500米,略呈正方形。该城建于何时,因没有史料记载,又没有考古发掘,不能妄下论断。不过,根据冯封村的历史,还是可以大胆猜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易姓频繁。冯封村其时或许建有坞壁、城堡,以防战乱。
《中站名人名胜地名(专辑)》记载,该村得名原因是“金代怀孟两州总督冯道受封之地”。根据《焦作市中站区文史资料第三辑·地名考证》记载:古时,冯封村一带是五代高官显宦冯道的封地,所以村名叫“冯封”。由于冯道是五代时期的人物,与冯封村周边出土的石刻文献记载“冯封”村历史相左,因此,此传说故事的可靠性被否定。
在焦作地区,建有围墙的村落几乎都在明末以及清末,而冯封村的城墙至少在金代就存在,推测是魏晋北朝时期已经存在,即坞壁。坞壁内部以坞主一族为宗主,多以族姓命名坞壁。冯封地界建的坞壁坞主应该姓冯。从冯封遗留下的石刻文献可知,冯氏聚居于冯封村可以推到北宋时期。焦作市博物馆现藏有一尊北宋政和丁酉年(1117)冯宝先出资为亡父冯旻造的釋迦石像,该石像也是法云禅院遗物。
冯封村是焦作为数不多的一个自北朝延续至今的古村,它以冯姓建村为起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冯氏、李氏、卢氏三大仕官家族以及明清时期的采煤家族赵家、常家等。往事越千年,这么一个厚重历史的村落如今只能遗落在乡民的脑海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