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4日
在爸妈的婚姻里读懂“过日子”
《咱爸咱妈》栏目征稿中,家住解放区新华北街的刘小印致电分享父母的故事。他的父亲刘国长今年85岁,母亲李克荣已离世。刘小印提到,父母结婚60余年从未拌过嘴,母亲一生为大家庭辛勤付出,父亲则尽心教育子女。他特别想通过讲述父母的故事,让家里人尤其是第三代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应铭记祖辈的付出与家庭的温暖。
■讲述人:刘小印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要从1957年村里的会计室说起。当年,母亲家境贫寒,人却聪明,打得一手好算盘,担任生产大队的会计。她不到20岁就入了党,把大队的账目理得清清楚楚。
父亲有学问,焦作市一中毕业,是村里的文化人,在小队里当会计。因工作原因,父母比较相熟,后经人撮合,俩人结了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二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日子是过出来的,也是省出来的。母亲以一己之力扛起家里吃喝拉撒的大小事务,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家庭联产承包时,家里分得13亩耕地的管护责任,她从不让父亲下地,所有农活都独自承担。即便生活重担压身,无论白天多忙多累,只要父亲没回家吃饭,她总会备好热乎饭菜等着他。
父亲是村里篮球队的主力,常常代表大队参加各类比赛。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还要参加训练,不管打球到多晚,母亲都会一直等着他。有一次,父亲去参加公社的比赛,直到第二天2时才回家,一推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气,这是母亲特意为他做的。为了防止饭菜变凉,母亲守在灶台旁,时不时地用手去摸一下饭碗,如果凉了就热一下,这样父亲到家后就能立刻吃上热乎的饭菜。
除了打篮球外,父亲还是大队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带着村民排练节目。不管排练到多晚,他回家时依然能吃到母亲准备的热乎饭菜。这顿深夜的热饭,成了大队里的美谈,母亲也因此被大家公认为村里最贤惠的妻子。
母亲这一辈子都在默默付出,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对我们。父母共育有9个孩子,除大女儿夭折外,其余8个均各自组建了小家庭。逢年过节家庭聚餐时,母亲永远是那个忙前忙后负责做饭、打扫的人,也永远是那个不上桌吃饭的人,她年轻时如此,年老时依旧,直至生命走向终点。
在旁人眼中,母亲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她从未喊过苦、叫过累。也正是她这种宽容坚韧的性格,让父亲得以腾出时间和精力陪伴我们玩耍。
家里穷、孩子多,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父亲亲手制作的。他从山上捡来形状相近的木头,做成象棋、军棋、兽棋;把小纸片变成扑克牌,还陪我们下棋,教我们对阵取胜的技巧。
父亲曾当过中学教师,他教我们识简谱、唱歌,教我们画画、吹口琴。即便家里日子再难,父母也坚持让我们上学。父亲负责我们的教育,母亲则全心操持家务,两人遇事总是有商有量,结婚60余年从未红过脸、吵过架,在村里人人都羡慕他们。
当家里第三代出生后,日子逐渐好转,父亲在堂屋墙上贴了张学习奖励表,激励后代努力读书——凡是考上重点中学、大专、本科、研究生的,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在这种氛围下,家里第三代学习劲头十足。算下来,如今第三代中共有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2名本科生和3名大专生。
从算珠声里的初遇到灶台前的守望,从木板棋子的温情到学习奖励表前的期许,父母用60余年的岁月诠释了“过日子”的真谛。母亲的付出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家庭,父亲的教诲似灯塔照亮成长之路,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日子有了温度,也让这分浸润着爱与责任的家风在儿孙辈的生命里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幸福模样。
本报记者 朱颖江 实习生 王云鲲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