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4日
一台老式缝纫机
□朱帮义
我家阳台上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它购于1969年5月,至今已有56个年头。时光流转,这台缝纫机依然静静伫立,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那年,我从部队带回来100元退伍安置费。在今天看来,100元是很不起眼的数目,但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这个钱怎么花?我和爱人多次沟通,最终决定采纳她的提议——买一台缝纫机。当时,家里人口多,一家人穿的衣服全靠手工缝制,如果有台缝纫机,便能解决大家穿衣的难题。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物资比较匮乏,买啥东西都得凭票,没有购物票,愿望就难以实现。后来,爱人给在西安工作的大哥写了一封信,拜托他帮忙买台缝纫机。大哥费了不少周折,好不容易弄到一张缝纫机购物票,随后将一台东方红牌缝纫机寄了过来。
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爱人就成了村里最忙碌的人。一开始,她向集市上缝纫铺子的师傅请教操作方法,紧接着又钻研起裁剪技巧。后来,她买来相关书籍,白天去地里干农活,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学缝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衣服上常带着补丁,爱人便从学着补补丁开始,慢慢学会了为老人做棉衣、给小孩做裤子。随着不断练习,她的缝纫手艺越来越好,经她手做出的衣服,大人小孩都满意。我清楚地记得,每到快过年时,就是她最辛苦的时候。离年关还有一个多月,她就开始赶集挑选布料,家里每个人喜欢什么花色、质地,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布料买回来后,她对照书上的款式,自己裁剪、缝制,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却从来不喊苦、喊累。
爱人天性热心,乐于助人。自从有了缝纫机,邻居们纷纷找上门来,这家让她给儿子做褂子,那家请她给女儿做花衣裳,她总是爽快地答应下来,从不推辞。
前些天,我在市贸易大厦买了一条裤子,裤腿有点长。爱人二话不说,又把这台缝纫机拉了出来,执意要自己动手修改。她看着缝纫机木板上斑驳脱落的油漆以及锈迹斑斑的铁架,便让我到市场买桶清漆,重新刷一遍,好让这台“老伙计”保持整洁。
如今,新型缝纫机早已普及,功能多样又智能。曾经陪伴我们多年的老式缝纫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了“古董”。但在我心中,这台缝纫机不仅是一件老物件,更是时光的见证者。那些与它有关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将在我心底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