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4日

存欢喜心 爱凡俗事

□廉彩红

夏蝉欢唱的日子,独坐室内,慢慢翻看着汪曾祺的《欢喜八事》。《欢喜八事》封面就让人喜欢,浅蓝色的边框,白色的内里,“欢喜八事”四个字玲珑且调皮、古朴又简约,和汪曾祺清丽典雅、富有弹性和生活趣味的文字极为相配。汪曾祺的话如清泉潺潺:“人生一定要爱着什么,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有闲情,才有欢喜。”这句子如同轻轻叩响心扉的指节,瞬间勾住了我的灵魂。

《欢喜八事》是汪曾祺的一部作品集,涵盖了汪曾祺的54篇经典之作,分草木散文、美食散文、生活散文、艺术散文、游记、现代诗、经典小说和作者晚年自传八个方面,生动呈现了汪曾祺“品味人间有暖,生活有趣,心中有爱,人生有欢喜”的题中之义。

汪曾祺笔下的世界,处处氤氲着人间烟火的诗意。他写草木,便使草木有了情性,“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栀子花更是“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率真泼辣如市井少女,让人忍俊不禁。他写食物,则把俗常滋味点化成生命哲思:一枚高邮咸鸭蛋的油红透亮,一道寻常干丝的精工细作,竟都成了人间值得的明证。人间草木与烟火食事,被赋予灵魂与情致,原来生活本身便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欢喜矿藏。

细读之下,我更体会到这欢喜背后沉静坚韧的力量。汪曾祺历经沧桑,笔下却少有戾气与哀鸣。他写《葡萄月令》,从冬埋到秋收,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律动的默默凝视与守护。他写故乡的野菜,描摹的是草木清香,又何尝不是对故土与过往的深情回望?这欢喜并非肤浅的乐天,而是一种历经劫波后,依然能俯身亲吻泥土的深情。这分深情,是穿透时间风沙后仍葆有童真的目光,是饱尝世味后更懂得珍视一缕阳光、一碟小菜的温润心境。

在汪曾祺那里,欢喜最终源于对生命本身“无用的深情”。他写“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写“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这闲情,是心灵挣脱功利罗网后的自由呼吸,是在喧嚣世界里为自己保留的一隅精神庭院。有了这庭院,我们方能在庸常中见光华,于细碎处识乾坤,于有限中拥抱无限——在生活表面浮泛的忙碌之下,原来深藏着一汪澄澈的欢喜之泉,只需俯身,即可啜饮。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流连在《欢喜八事》“品四方美食”的字里行间,不觉口中生津,如临其境。读汪曾祺写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个“吱”字,仿佛让红油喷溅的微小声响直接渗入了耳朵。“摘枸杞的嫩头,略焯,切碎,与香干同拌,浇酱油、醋、香油,也可入油爆炒,清香入味。”富有韵律的美食描写,简直把一款美食带色、带声、带味地端到了读者面前。至于蛋白柔嫩、蛋黄通红的高邮咸鸭蛋;枝干翠绿,和肉炒时清香无比的蒌蒿,无不形色香兼备,让人读之而不由食指大动。还有对各地贴秋膘风俗习惯的描写,又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描述得妙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爱美食者,皆爱生活。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随着汪曾祺舒展的笔墨,我们了解了山丹丹的皮实稳重、枸杞头的谦逊如一、槐花的热烈奔放。还通过他质朴真情的描述,洞悉了平民百姓恬静的性情和淡然的人生追求。无论是老堡垒户对生长于野外的山丹丹花的钦慕不已,还是退休夫妇采摘枸杞时的从容闲适,抑或是养蜂人对槐花的悠悠爱恋,汪曾祺都以其返璞归真的文字,轻巧别致地勾勒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恬淡画面。

汪曾祺的小说风格比较接近他的散文,开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他的小说里着墨多的是自然风光、民情风俗,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和戏剧张力,在塑造人物方面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亦不褒贬人物好恶。总体来说,是淡淡的情节、清晰的人物,却诱人读了还想读。只因其中深谙着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和审美格调以及人们向善向上的追求。本书入选的小说《受戒》《鉴赏家》《大淖记事》都有这些特点。正如汪曾祺自己说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合上书页,窗外蝉鸣依旧热烈如沸。汪曾祺的文字,却为我心中注入一片清凉的欢喜天地。当我们懂得像他那样,深情凝望一株草木,精心对待一餐一饭,于喧嚣尘世中守护内心一方闲情的净土时,欢喜便不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脚下坚实温热的土地。这土地之上,处处生长着微光与慰藉,足以支撑我们安然走过风雨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