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20日
父亲的脊梁
□刘松梅
农历五月初六那天,微信中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不停地跳动。画面中,父亲头戴生日帽,一脸兴奋地接受满堂儿女及孙辈和重孙辈们的真诚祝福。
看着父亲那原本伟岸的身躯和铁塔一样挺直的脊梁,不知何时竟然弯成了问号,我的心像被蜂蜇了一样刺痛不已,泪水不受控制地在眼眶里打转。父亲生在灾荒、战乱迭起的年代,12岁就学会了干农活,用稚嫩的双肩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过早地承受那难以承受之重。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没有节假日,没有过过生日,似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睡觉的时候他还在忙活,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已不在家中,一天两头不见太阳。
那时候物质条件差,一家老小仅靠工分分的粮食难以果腹。父亲干完生产队里的活儿,披星戴月地开垦荒地,不仅不让我们饿肚子,还坚定地支持我和弟弟、妹妹上学。在炎热的夏季,当别人在树荫下乘凉的时候,父亲却顶着炎炎烈日在割草,把割下的青草晒在路边,然后背起晒干的青草回家。每年夏天,父亲总能背回家一个大草垛,既能喂羊,又能当柴烧。
到了冬季,父亲会把生产队里分的好烧的硬柴火担到集市上去卖,不仅解决了我们购买钢笔、墨水、作业本的费用,还会捎回两个白面馒头给我们解馋。白面馒头,他一口都舍不得吃。
父亲自幼心灵手巧,头脑灵活,而且很有大局观。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家家户户喂猪、养羊无人管理,鸡、鸭、鹅全是散养的,所以村边的土地根本长不成庄稼。父亲建议把村边的土地种成果树、桑树,并毛遂自荐担任技术员。为培育果苗,父亲徒步100多公里背回半麻袋毛桃核并亲自育苗,还专门跑到山东烟台学习苹果嫁接技术。在培育苹果树的同时,他又引进一批桑树苗培育成桑杈,一年出售800多杆桑杈,这收入足够让乡亲们换点余粮。几年后,我们生产队不仅有能生钱的桑杈园,还有果实累累的苹果园和蜜桃园,成了令人羡慕的花果山。
父亲的责任心赢得乡亲们的尊重,被大家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在担任队长的10多年间,他吃苦耐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刮风下雨别人往家跑的时候,他却冒雨查看危房,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给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三奶端汤送饭;给在朝鲜战场上立过二等功的残疾军人送米、送面、送柴火,乡亲们都说他是身边的焦裕禄。
1975年,我们家乡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村里房倒屋塌。因我家地势较高,房子进水50多厘米深却没有倒塌,父亲把“老弱病残孕”全部接到我家。大家把空投的救灾食品和衣物拉到我家院子里,分批发给受灾严重的家庭。我弟弟偷偷揪了鸡蛋大的一块烙饼,父亲生气地甩了他两巴掌。在场的乡亲看不下去指责父亲:“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能吃多少,何必那么较真呢?”父亲说:“他是我的娃,必须以身作则,别人可以,但他不行!”
父亲就是这样,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深受乡亲们爱戴。父亲如今96岁高龄,和我弟弟一家生活在一个绿树环绕、花香四溢、干净整洁的小区里,过着颐养天年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