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09日
以政策“组合拳”推动楼市企稳向新
□秦 秦
2025年,房地产行业在深度调整中步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央与地方以“去库存”为核心目标,统筹金融、土地、住房供应等多维度政策工具,形成“短期纾困与长期转型并重”的治理框架。这场系统性改革,既是破解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对症之策”,更是推动行业向“民生属性优先”转型的“破局之举”,各地正以政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勾勒楼市企稳向新的清晰图景。
政策逻辑的深层转向,从“应急救市”到“系统重构”。政策的精准性,源于对行业本质的深刻认知。央行推出史上最低信贷政策,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15%、房贷利率“因城施策”突破下限,以“真金白银”降低购房门槛。按100万元30年期贷款计算,全国购房者月供平均减少超千元,实质减轻家庭资产负债压力。更具突破性的是“政府收储”机制:各地投入万亿级资金收购商品房转为保障房,郑州等城市通过收储土地叠加保障房建设,使广义库存周期缩短1.5年。这一“腾笼换鸟”之举,既为房企疏通库存“堵点”,又为新市民筑牢住房保障“底线”,实现短期去库存与长期民生建设的有机统一。
市场分化的应对之策,在“冷热不均”中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楼市呈现显著分化特征:一线城市通过限购松绑、政府收储等“组合拳”,库存压力逐步缓解。广州2025年1月库存同比下降11%,上海、深圳核心区域房价环比微涨;而部分三线、四线城市广义库存消化周期超5年,倒逼地方政府以旧改、控制供地等方式精准纾困。市场的“分层演进”揭示一个规律:资源向核心区域、优质资产集聚是必然趋势。
行业转型的核心突破,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深耕”。住建部《好房子建设技术导则》的出台,标志着行业进入“品质竞争”新周期。各地试点项目以“层高不低于3米、全屋智能覆盖率100%、绿色建材占比50%”为标准,打造新一代住宅产品。北京、上海“好房子”试点预售去化率超90%,凸显市场对品质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老旧小区改造与城中村更新成为转型“双引擎”:2025年全国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项目,带动建材、家居消费万亿级市场,既提升居住品质,又激活产业链条,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提振”的双重效应。
未来发展的底层逻辑,在“稳”与“进”中锚定民生导向。房地产行业的终极价值,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民生底盘”。当前推出的去库存“百宝箱”与兴楼市“一篮子”政策,既是化解短期风险的“急救包”,更是重塑行业生态的“路线图”。当政策重心从“防风险”转向“促转型”,当市场评价标准从“价格高低”转向“品质优劣”,房地产才能真正摆脱“周期波动”的桎梏,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稳健力量。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一个“政策托底有力、核心城市回暖、品质需求崛起”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