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09日

高考往事

□陈丽娟

又到一年高考时,看着考生迈进考场的背影,看着考场外陪考的家长一个个汗流浃背,我心灵深处的记忆便涌上心头。

舅舅是位教师,毕业于燕京大学。小时候,我听舅舅讲过他考大学的艰难过程。舅舅是上世纪30年代末参加高考的,那时候学校自主招生,考生要去报考的学校参加考试。舅舅报考的是燕京大学,需要到北京参加考试。那时外婆家有几亩薄田,外公在单位上班,靠着不多的工资养家糊口,平日里省吃俭用供养舅舅上学。舅舅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高中毕业时报考了燕京大学。去北京考试得花一笔钱,平时生活拮据的外公、外婆不得不卖了家中的粮食,还向亲朋好友借钱,才让舅舅顺利去北京参加高考。

舅舅怀揣着好不容易凑齐的钱,踏上了去北京高考的路。那时候交通不便,去近的地方靠步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去远的地方会租毛驴或马车。为了省钱,舅舅提前出发前往北京。出发那天,天还没亮,舅舅背着简单的行李和干粮,离开位于怀川大地、沁河南岸的家乡,步行到郑州坐火车北上。

舅舅走到黄河渡口时已是上午,渡口处有几个人在等船,船家说等凑够一船人才能开船过河。太阳当头照,人们在焦急等待中,船终于开动了。过了黄河,舅舅直奔郑州,到达火车站时已是满天星辰。他买了火车票,在车站的椅子上度过了一夜,清晨坐上火车,在火车哐当哐当的响声中抵达北京。

舅舅住在距离燕京大学最近且最便宜的小旅馆里,一边看书,一边等待第三天的考试。

舅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燕京大学。接到通知书那天,全家人都高兴极了。舅舅眉开眼笑,外公、外婆热泪盈眶,因为舅舅是家族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20世纪50年代末,我大哥从洛阳市一所高中毕业,参加当年的高考。高考那几天,母亲每天早早起床,给大哥做好早饭,还特意为大哥煮两个平日里难得吃上一次的鸡蛋。因为离考点步行需要30分钟,父亲便借了院里谢伯伯的自行车,带着大哥去考点,考试结束后再把他接回家。中午和晚上,母亲单独给大哥做好吃的,并叮嘱我们姐弟几个保持安静,好让大哥吃好休息好,考出好成绩。大哥是学校的尖子生,考试时一点都不紧张,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师范学院。毕业后参加工作没几年,他就成了洛阳市有名的物理教师,也是当地最早一批特级教师。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那个特殊年代,大学停止招生,老三届的高、初中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0年后,高考恢复。那一年,招生对象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众多考生奔赴考场。我家、爱人家和亲戚家有十多人参加高考,因为准备充分,这十多人中只有两人落榜。落榜的两个年轻人后来考上了电大,也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高考结束后,我听说那年一共有570多万考生参加考试,应考场面十分壮观。

时光荏苒,我的女儿长大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女儿也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高考那几天,我和爱人都请了假。考试头天晚上,我俩叮嘱女儿别紧张,就当是平常考试,认真看卷子,先做容易的题,再做难题。其实,我内心十分紧张,盼着女儿能考出好成绩,顺利进入高校。爱人负责接送女儿,我负责买菜做饭。一想到在高温教室里紧张考试的女儿,以及在炎炎烈日下等待女儿的爱人,我就满心心疼。我早早做好女儿最爱吃的饭菜,等着父女俩回家。女儿不负期望,顺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心仪的工作,在人生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每年高考季,我心里总是默默地祝愿莘莘学子都能考出好成绩,顺利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学到更多知识和本领,为祖国的飞速发展、繁荣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