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06日
桐花万里丹山路
——我市《论语》专家李乐观谈《论语》中的“仁”
本报记者 赵改玲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人际关系和谐与道德最高准则,既是个人修身的目标,也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在我市《论语》专家李乐观看来,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包含了道德自觉、价值取向、人际交往与社会规范的方方面面。以下是李乐观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论语》中“仁”的思考。
“仁”的诞生
李乐观说,“仁”字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但作为哲学概念的系统阐述,最先出自《论语》,由孔子提出。为解决社会难题,他“援仁入礼”,攘臂而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命题,构建了儒家的仁学体系。
孔子的生活时代是春秋末期,正经历着大变革的阵痛,礼乐制度面临崩溃,社会秩序混乱。孔子取夏、商、周三代经验,认为恢复西周制度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主张通过“仁”和“礼”来调节社会矛盾,恢复正常秩序。
李乐观介绍,“仁”的核心是“爱人”,以“亲其所亲”为出发点,通过关爱他人扩而大之,实现“泛爱众”的社会人际基础,以致“博施济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仁”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具体道德科目,其中孝悌为本,忠信为纲,礼义为用,廉耻为界,成为儒者修养的最高标准。这也意味着,只做好某一方面并不能被称为“仁”,诸如勇猛善战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能言驳辩的子贡,都不被孔子许“仁”,说明仁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修养过程,强调内在真诚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表现,主张动机纯粹且言行一致。
“仁”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李乐观说,孔子“仁”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厉苛暴政,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这一思想不仅限于道德层面,还渗透到政治与社会伦理之中,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施仁政,赢民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仁”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孔子提出“能近取譬”行仁之法,建议不要好高骛远,从身边事务着手践行仁道。强调实现仁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即“为仁由己”而非他人,说明仁的实现依赖自我驱动,而非外部环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以自身感受出发,推己及人,避免强加伤害。此外,孔子还提出“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样持续性的水滴石穿般的修养途径,忌讳三心二意,一曝十寒。
“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李乐观说,“仁”的最高境界是“克明俊德”与“协和万邦”,即自我实现与协调天下。《尚书·尧典》记载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完整展现了从个人修身到天下和谐的递进过程,被后世视为仁政的终极目标。
仁政思想的教育实践
克己复礼,为仁。
李乐观详细介绍了仁政思想的教育实践。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定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并能够遵礼而行,天下的人也会受此影响趋向仁德了。修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又问:“请问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一直以来,“克己复礼”被贴上“拉历史的倒车”的标签,其实是对孔子深深的误解。“克己复礼”四个字并非孔子所创,乃是他的“述而不作”。《左传·昭公十二年》援引孔子评论楚灵王时说:“古书上有:‘克己复礼,仁也。’”“克己”的目的是为了遵礼,遵礼的目的是为了行仁。夫子明确提出“为仁由己”,说明了从我做起的主动性和道德自觉的重要性,弥补因礼乐制度缺失带来的人性决堤。
为什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了呢?这是由于当政者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在孔子内心,颜渊足以担当这样“君子之德风”的执政者。《述而·第七》篇中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离我们很远吗?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要想达到仁的境界,仁德就会到来。看来想要做到仁并不难,难的是长此以往,持之以恒。所以,孔子才说“一日克己复礼”,这其中既有时间的紧迫感,也有操作的可行性。通过“仁者爱人”,诚敬待人,扩而大之,使整个社会重新走上礼乐文明的轨道,是谓“天下归仁”。这正是孔子的理想所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就像遇见诸侯的贵宾一样恭敬,派遣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的祭典一样谨慎;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国做官没有怨恨,在卿大夫的采邑做官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是夫子最欣赏的弟子之一,不仅具有嘉德懿行,而且有卓越的政治才能。《雍也·第六》篇,夫子说他“可使南面”。南面,在当时暗指君主及卿大夫之位,说明他非常看好冉雍治国理政的本领,并报以极高的期许。不过,冉雍的从政时间并不长,有关史书记载,他曾短暂担任鲁国权臣季氏的邑宰,治政期间“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成果显著。仅仅三个月后,因季氏只是表面尊重他,然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令他倍感失望,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夫子身边,终身陪伴老师研究学问。尽管冉雍没能在政治上大展身手,但并不能遮掩他耀眼的才华。本章里,夫子层层递进,为其阐述行“仁”的三步法,都是从为政的角度出发,充分显示出对他的信任。第一,诚敬之心。这是“为仁由己”之学,完全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居上有恭,对下能敬。第二,宽恕之意。这是“忠恕之道”,不但自己做得好,还要积极践行以此影响他人,即“推己及人”。第三,“无怨”之效。诚敬之心和宽恕之意都是途径,“无怨”才是目的。无论身居何职、身处何地,均能反躬自省强调内在德性,通过修己推及,达到治政清明、百姓安睦的境界,这就是“无怨”。所以它有两重含义:自己无怨,他人无怨。
仁者,其言也讱。
司马牛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仁德的人,说话显得很迟缓。”司马牛再问:“说话迟缓,就可以做到仁了吗?”孔子说:“答应别人的事情做到很难,说出时能不认真思考而显得迟缓吗?”(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仁,夫子为何要他出言谨慎呢?这是针对司马牛的性格缺陷而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司马牛“言多而躁”,不仅是话唠还性子急,这与夫子教导的言辞谨慎而行动勤敏,显然背道而驰。正所谓“言多必失”,能言善辩而不笃实,轻许诺言而不兑现,必将失信于人,继而失信于天下,也就无从谈仁了。
“孔子仁政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孔子通过‘援仁入礼’,使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上升到规范礼乐文明的新高度。”李乐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