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06日
恬淡农耕北辛庄
□都永昌
修武县北辛庄位于城北8公里处,南与烈杠营村接壤,北为西板桥村,西挨小泊村,东1公里处为云台大道。
清初,北辛庄原名永兴屯,位于现村南约100米,仅4户人家,后有两户北迁。永兴屯留下的两户也因生活困顿难以为继离乡,永兴屯不复存在。之后有人迁居至原永兴屯村北居住,形成新的村庄,故名为新庄。但修武当时有3个村都叫新庄,分别是王屯乡盛产大枣的新庄、葛庄乡新庄、五里源乡新庄。为区别,葛庄乡的新庄被称为“东新庄”,五里源乡的新庄被称为“北新庄”,后被误写为“北辛庄”,唯王屯乡新庄仍叫新庄。
一
北辛庄位于五里源乡,该地原系天下九大湿地之大陆泽,又名吴泽陂。《吕氏春秋·有始》记载:“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这里的大陆泽便是吴泽陂了,是当时天下九大超级湖泊之一,气势震撼,闻名于世。具体位置在哪里呢?三国曹魏时期《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这里的修武,指现在位于获嘉的小修武(曹魏时期获嘉一带属修武管辖),吴泽陂之磅礴浩淼于此可见一斑。直至清末,吴泽陂一带仍是典型的江南风光。
1956年10月,修武县成立16个乡镇,其中有北辛庄乡。1958年成立一县一社,各乡镇均称大队,北辛庄乡改称北辛庄大队。1960年10月,撤销修武县制,北辛庄大队随之撤销,此后再无恢复。
上世纪80年代前,北辛庄一带水网密布,水草丰沛,泉溪交错,小型泉眼众多,与小泊村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中型自涌泉。且整个地势高低不平,西北角土地整个低于全村水平,沼泽、湿地地貌较为典型,虽有部分土地高于湿地,但整体不易农耕。
由于水系发达,上世纪90年代前又缺乏大型机械,北辛庄交通条件非常滞后,之前该村向西无主要道路,只有一条宽约4米的乡间土路。村东1公里处有条通往县城的南北大路,直到2006年,村中东西向主路升级为县级公路后,向西经马村区通往市区的道路才修通。长期交通落后,导致该村发展极为缓慢,大片土地因水网密布、道路缺失、农耕设施欠缺而难于种植管理,形成人少地多的现象。以前,全村可耕种土地约有1400亩,由于种植技术落后,耕作困难,每亩产量仅有一二百公斤,导致部分土地被撂荒。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周边煤矿采掘将地下水逐渐排空,该村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才逐渐形成大面积易于耕作的良田,但地下水位与周边村相比仍然较高。
二
由于土地资源充沛,村里绝大多数农户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恬淡农耕生活给不少村民带来健康和长寿,2024年,村里百岁以上老人有3位。
农业为主的业态导致副业落后,村里自古以来缺乏其他经济模式,第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极少。村集体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投资建设油毡厂,经营三四年后因运营不景气而停业。1992年,焦作钢铁厂到本村投资建设养殖场,主要从事鸡、猪养殖,2002年因行情极差停业撤资。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小型养殖较多,主要从事蛋鸡养殖,2000年左右较为红火。目前,养殖户大量减少,只有少数农户尚从事养殖。
上世纪90年代初,村内尚有小学一座,后因生源缺乏而解散。
目前,全村共有198户、890人,行政区域3000亩,耕地面积2000亩,党员36人,预备党员2人,党小组2个,村民代表15人,两委干部8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为主。村内有曹、刘、焦、耿、宋、鲍、张、李、路、罗等姓氏,除刘姓外,多为从其他地方下户本村。
三
由于村穷人少,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北辛庄的落后面貌始终改善不大。直到2008年,乡党委通过做工作,把在外经商的党员刘明喜请回村,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带领大家改变北辛庄的落后面貌。刘明喜开始不想回来,因为他太了解这个贫困落后的老家了。但经过反复思想斗争,他还是鼓起勇气回村了。回村后,开始他颇为头疼,但经过跟大家反复沟通、慎重思考,扑下身子带头干。17年来,北辛庄村全体班子成员在刘明喜的带领下,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先后为本村争取房屋抗震改造、水系改造、污水管网建设、路灯照明等几十个项目,硬化拓宽背街小巷路面,改造全村水系,把破烂不堪的村内道路修成了柏油路,把历史上的老、破、乱、穷村整成了干净整洁、道路通畅、规划合理及水、电、气等生活服务设施完备的新农村,成为五里源乡有名的村容优良村。结合修武县住建局等帮扶单位,该村使村内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皆有保障,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利用本村土地面积优势,先后种植了地黄、大葱、大蒜等多种经济作物,并争取了农业仓储项目落地。2025年,该村已种植洋葱260亩、大蒜320亩。
村干部告诉笔者,村两委力争再探索一条适合村情的高效发展之路,推动北辛庄经济再上新台阶,为群众增收打造更好的平台,彻底摆脱北辛庄经济落后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