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06日

《旧轨还乡》投射公众乡愁情结

□ 樊树林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近日,在杭州上学的内蒙乌兰察布女孩张潇冉一篇《旧轨还乡》的作文,以停运又重启的归乡火车为载体,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篇千字作文的魔力,在于其用少年的清澈目光,重新擦亮了被钢筋水泥模糊的乡愁图腾。文章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张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怅惘。

张潇冉朗读《旧轨还乡》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引发了许多网友的点赞。一篇作文让万千网友热泪盈眶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账号转发了视频并进行了评论。表面上看,是张潇冉在《旧轨还乡》中对思乡情拿捏得很到位,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表达的乡愁也很充沛,可是,《旧轨还乡》用一个个细节点中了很多人的乡愁情结。

社会公众的每一种行为,都对应着一种社会化心理。正因如此,《旧轨还乡》是文笔的熏陶,更是社会乡愁情绪特定环境下的优雅“绽放”。

故乡具有慰藉心灵与滋养生命的精神力量,最能拨动在外游子的心弦。“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中,白居易遐想兄弟们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也好;“故乡不可见,云水空如一”里,王维登上高楼欲遣乡愁,然而望尽天涯路也望不到故乡的惆怅也罢……在江河不废、万古奔流的历史长河中,乡愁一直是文人骚客笔下的主题,闪耀在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

历史长河中的乡愁,总在时代的褶皱里闪烁微光。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安土重迁”已经成为历史。为了追求生活的美好,许多人都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故土,到异地他乡的星空下打拼,在不断辗转和迁移中缺失了归属感。面对城市的钢筋水泥,面对街头的车水马龙,天天奔波劳累的间隙,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会更加清晰,而父亲的白发、母亲的叮咛会更让人铭记。

毫无疑问,乡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情感背景,成为生命个体与回不去故乡的情感纽带,继而形成了一种社会性文化心理。“打捞乡愁”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乡愁文学”成为集体化的叙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旧轨还乡》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剥掉了乡愁叙事的滤镜。没有矫饰的田园牧歌,没有刻意的愁绪堆砌,少女用铁轨的锈迹丈量着时间,用车厢的摇晃复刻着记忆的震颤。文章用朴实的字句投射出了公众的乡愁情结,让人在泪眼朦胧中勾起了对故乡的念想。

从谋篇布局到细节的勾勒,从语言的张力到情感的酝酿,《旧轨还乡》都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但文章“于无声中起惊雷”更在于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情感需求,激发了公众灵魂深处对故土的眷恋。张潇冉笔下的K7921次列车,正载着未完成的乡愁驶向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