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23日
在焦作众多杰出历史人物中,不乏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清官。他们以高尚品德、卓越才能和廉洁奉公的精神,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聚焦韩愈、许衡、逯鲁曾、李政修、何瑭、朱载堉、曹瑾七位杰出焦作籍清官,探讨其生平事迹、为官理念与廉政实践,可以看出焦作籍古代清官文化的丰富内涵。
历史上七位杰出的焦作籍清官
□李庆保
韩愈:文以载道的廉政先驱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出身于官宦世家,却幼年失怙,历经坎坷。792年登进士第,从此踏入仕途。历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其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贬谪,却始终坚守初心,以天下为己任。
廉政思想根植于儒家民本理念。主张“居官者,当以民为本”,认为官员职责是为百姓谋福祉,而非谋取私利。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目睹关中地区因旱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李实隐瞒灾情、横征暴敛。此举触怒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但他并未退缩,在阳山任上,积极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十分重视官员道德修养。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深刻批判“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贪官污吏,热情歌颂“进退百官而佐天子”的贤者。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性方直,寡合”,始终保持正直的品格。
不仅在政治上坚守廉政,更以其卓越文学成就传播廉政思想。其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蕴含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他倡导的“文以载道”思想,将文学与道德修养、社会治理相结合,对后世廉政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高度肯定他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的杰出贡献。韩愈作为廉政先驱,其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世官员为政之路。
许衡:理学名臣的清廉典范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元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自幼勤奋好学,嗜书如命,曾因家贫无书,步行百里借书抄读。金末元初,天下大乱,许衡虽隐居乡野,却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征召许衡入朝,历任国子祭酒、中书左丞等职。
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思想,强调官员应克制私欲,坚守道德准则。他在担任中书左丞期间,积极参与国家典章制度的制定,主张“以义取利”,反对横征暴敛。曾上书忽必烈,提出“薄赋敛、省徭役、务农桑”治国方略,强调“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弱”,主张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不仅在政治上推行廉政政策,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清廉。“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简朴生活作风。《元史・许衡传》记载,他“所得俸禄,散之宗族及诸生之贫者”,将自己俸禄分给贫困宗族和学生。
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担任国子祭酒时,创建国子学,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将廉政思想融入教育中,教导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学生深受影响,多人后来成为朝廷重臣,在各自岗位上践行清廉为政理念。
被誉为“元代第一儒”,其廉政思想和实践,不仅对元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后世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逯鲁曾:忠勇清廉的元代重臣
逯鲁曾(?-1352年),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习武,精通兵法。元顺帝时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枢密院判官等职,多次率军平定叛乱,为维护元朝统治秩序立下赫赫战功。
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刚正不阿,敢于弹劾贪官污吏。深入基层,调查民情,先后弹劾多名贪腐地方官员。在军事上,不仅英勇善战,更注重军纪建设。规定“士兵不得扰民,违者严惩”,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以其忠勇清廉品质和卓越军事才能,成为元代中期重要大臣之一。一生始终坚守“忠君爱国、廉洁奉公”信念。
李政修:明代循吏的为民情怀
李政修,明代著名循吏。于明成化年间中进士,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等职。在任期间,以“兴利除弊、造福百姓”为己任,深受百姓爱戴。
在担任知县时,发现当地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深入调查后,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请求减轻赋税。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批准,减轻了百姓负担。还积极兴修水利,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任知府期间,整顿吏治,严惩贪腐,选拔任用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使当地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离任时,百姓“夹道相送,涕泣不止”,并立祠纪念。其廉政事迹被载入地方志书,其为民情怀和廉政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清官“以民为本”核心价值观。
何瑭:刚直不阿的理学名士
何瑭(1474-1543年),字粹夫,号柏斋,明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音乐家。自幼聪慧好学,1502年登进士第,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侍郎、南京太常寺卿等职。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著有《柏斋集》《阴阳管见》等。
性格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在担任翰林院修撰期间,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贬为南京刑部主事。刘瑾被诛后,才得以官复原职。在礼部侍郎任上,针对当时官场腐败现象,上疏提出“澄源正本,以清仕途”的建议,主张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选拔任用廉洁奉公人才。
不仅在政治上坚守廉政,更在文化领域传播廉政思想。其理学思想强调“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认为官员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能做到廉洁从政。其著作中蕴含丰富廉政理念,对后世廉政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朱载堉:科学巨匠的清廉风骨
朱载堉(1536-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著名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西方学者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是明仁宗朱高炽后裔,虽出身宗室,却淡泊名利,醉心学术研究。辞让王位,隐居乡野,潜心著述,完成《乐律全书》等多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著作。
虽出身贵族,却一生节俭,不慕荣华富贵。“布衣蔬食,萧然自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辞让王位的举动,体现他对功名利禄淡泊和对学术真理的追求。
学术成就不仅在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其清廉品格和处世态度也为后世提供了廉政启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喻于义”儒家思想,展现了知识分子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其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仅要有卓越才能,更要有高尚品德和清廉风骨。
曹瑾:清代循吏的典范
曹瑾(1787-1849年),字怀朴,号定庵,清代著名循吏。于1820年中进士,历任直隶阜平、平乡、饶阳知县,云南昆明、永昌知府等职。在任期间,以“实心任事,勤政爱民”为宗旨,深受百姓爱戴。
在担任知县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在阜平县,主持修建“龙母渠”,引泉水灌溉农田,使当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在平乡县,整顿社会治安,打击豪强恶霸。在永昌知府任上,积极处理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
一生廉洁自律,“宦囊萧然,仅有图书数箧”。离任时,百姓“沿途设香案,焚香跪送”,并为他建立生祠。其廉政事迹被载入《清史稿》。
文化内涵
焦作历史上的清官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官职各异,但他们的廉政思想和实践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形成了独特的清官文化内涵:一是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二是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廉洁奉公,抵制私欲诱惑。三是敢于直言进谏,勇于同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斗争,坚守正义真理。四是注重实际工作,真抓实干,积极为百姓谋福利,展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价值
焦作籍古代清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古代清官的道德自律意识,提醒当代官员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廉洁从政。二是清官的民本思想,有助于当代政府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清官的廉政事迹和精神,能够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四是挖掘和弘扬焦作籍清官文化,有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