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22日

■走进陶三

“君子瓷”握手“工业风”

——柴战柱绞胎瓷工作室入驻陶三文化艺术园

本报记者 李晓军

“彩泥匠心巧手编,绞胎技艺古今传……”5月20日,陶三文化艺术园(以下简称陶三),绞胎瓷国家级非遗传人柴战柱在他新落成的绞胎瓷工作室内,向记者介绍今年新创作的绞胎瓷作品《瓷火》时,即兴赋诗一首。近日,该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后,将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

“《瓷火》仿若五彩火焰熊熊燃烧,寓意着当阳峪绞胎瓷千年窑火绵绵不绝,再度绽放异彩。”柴战柱说。其寓意,与陶三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立足焦作陶瓷工业遗址、传承焦作陶瓷工业基因、弘扬焦作千年陶瓷文化、续写“火色焦作”新篇章。作品《瓷火》以绞胎瓷为载体,为“火色焦作”添把火。

这是柴战柱的工作室入驻陶三的初心之一。尽管此前已在城区建有多处工作室,但陶三依然是首选。

在柴战柱看来,这里有陶瓷匠人的“精神家园”——“陶祖”宁封子塑像及宁封子广场;这里有为陶瓷匠人打造的“大师工坊”——众多陶瓷匠人在旧厂房里打造陶瓷新天地;这里有焦作陶瓷工业的基因——保护陶瓷工业遗址,打造“工业怀旧风”环境……陶三,是赓续焦作千年陶瓷文化的理想之所。

当日,记者走进这个300平方米、由旧车间改造而成的工作室,陈列的近百件绞胎瓷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里,一片片特意呈现的绞胎瓷碎片,告诉观者何为表里如一的“君子瓷”。“它的花纹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不可复制。”柴战柱说。在恢复、发展失传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方面,他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50多项。

在这里,一件件获奖佳作让来者领略绞胎瓷的魅力。柴战柱创作的陶瓷作品《硕果》,3次入编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据统计,他创作的绞胎瓷作品被国内外50多个博物馆珍藏。

在这里,一件件文创产品让观众见识到绞胎瓷的多种类型。茶具作品《孔雀壶》,既有实用功能,又极具美感,由不同颜色的瓷泥相互交织、融合,塑造出如孔雀羽毛般细腻且富有层次感的花纹。手串、项链、手镯……一系列绞胎瓷作品为“焦作礼物”注入了新动力。

“作为工匠,传播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技艺,留下的是精神,传世的是作品。”柴战柱说。未来,他将立足工作室守正创新,为焦作陶瓷文化书写“火色焦作”新篇章而贡献力量。

上图 柴战柱介绍其创作的绞胎瓷作品《瓷火》。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