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5日
字里行间的岁月痕迹
本报记者 李 锴
铅字排版
对于当今的中年人来说,使用铅字排版的书籍报纸,已是很陌生的事情。但他们一定会记得自己小时候翻开书本时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气,那是铅字印刷时代的独特味道。抚摸那时纸上的文字,可以感受到活版印刷时留下的淡淡压痕,就像是铅字在字里行间留下的岁月痕迹。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变了手抄、摹拓、雕版印刷的历史,对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并制造出第一台铅字活体印刷机,从此,印刷业进入“铅与火”的时代。在计算机排版成为印刷业主流之前,铅字排版的活版印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如今,铅字排版与铅字工人早已随着铅字印刷走入历史,为深入了解那个年代铅字排版是怎样的场景,本报记者采访了一直与印刷行业打交道,曾在焦作市印刷厂工作,现为焦作日报印务中心副主任的成良禄,听他讲讲那沉淀在纸张上的味道。
“铅字排版与激光照排,真是没法比啊。”成良禄感叹科技的飞速发展,只有亲历过从铅排到照排的全过程,才更能感受到在印刷业“铅与火”的时代,铸字工在通红的炉火中铸就一个个铅字,排版工在摇曳的灯光下拣选一个个铅字,印刷工在机器轰鸣里染黑一双双勤劳双手的不易。
1985年,学习印刷技术专业的成良禄到焦作市印刷厂工作,看到屋子里那一排排全是码着铅字的架子,他颇为震撼。而在随后的工作中,他接触过铅字印刷的各个流程,其复杂程度,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叹工艺之烦琐,技艺之高超。若非如此,又怎能精确且艺术地呈现印刷效果。
“铅字印刷可以用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字排版、以版印刷来形容。但其中需要经过铸字、拣字、排版、装版、印刷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成良禄说。那个时候,排版慢、改版难、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简陋,简直就是“苦脏累”。
仅就捡字排版环节而言,铅字排版工需要手眼并用,一字一字地从字架上拣下来,并按照文章原稿的先后次序排列,这一过程不仅要求速度快,更要保证字体的准确性和美观度。“工人不仅要死记硬背那一个个装满简繁夹杂的字盘,并要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辨认熟记各种生字、生僻字的位置。”成良禄回忆道。熟练的工人拣字速度快如电脑打字员的盲打,只看稿子,不看字架,盲拣字,因为字架上的铅字位置他们早已烂熟于胸。但由于字架很多,排版时需要不停地东奔西走、上取下拿,一天干下来要走好几公里路,即便在寒冬腊月也会热得汗流浃背。
一个个铅字拣出码好后,需要依据原稿及设计的版面规格,精心组合成一定尺寸的完整活字版。看起来很简单,却需高超的技术。因为铅字排版一行就是一个单元,遇到需要删掉一个字的情况还好,只需要把一些字之间“空”一点,让这一行整体看起来匀称即可,但如果遇到删好几个字或者加字的情况,就只能重新排版,不像现在这么简单,电脑操作即可快速完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铅与火”的场景走向余晖,迎来“光与电”的新时代。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版面缺乏变化、效率较低的铅字排版也随着铅字印刷走入了历史,曾经在字架前忙碌的铅字排版工这一职业也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上图 铅字排版。
(本报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