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09日

春光美如画 诗情满田园

——众多知名作家齐聚段村感受乡村新变化

本报记者 王学典 实习生 申 奥

图① 鲁枢元先生(左)收到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图② 三毛部落采风基地落户段村。

图③ 刘忱(左)在欣赏表演。

图④ 夜色降临,众人依然在兴致勃勃地交流。

本报记者 王学典 摄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近日,省级传统村落——温县番田镇段村的一个小院里,春意盎然,书声琅琅。伴随着悠扬的乐声,番田镇中心小学的学生用响亮的嗓音朗诵起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诗歌《三黑和土地》。不大的院落中座无虚席、人潮涌动。段村村民与来自北京、郑州等地的作家,在孩子们的诗朗诵中开启了一场春日阅读盛宴。

春光美如画 文学大咖到农家

孩子们的朗诵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掌声中来自郑州的作家苏湲走上前台,她拿起话筒动情地说:“真不愧是生活在田园里的村庄儿女,朗诵实在是太有感觉了,我就是《三黑和土地》的作者苏金伞的女儿苏湲,谢谢孩子们的精彩演出。”

“河南已故著名诗人苏金伞用细腻的笔触,将农民对土地的真挚而热烈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都非常喜欢这首诗。孩子们排练这个节目时也是特别认真!”指导老师赵近近激动地说,“真没有想到,今天能见到苏金伞先生的女儿,孩子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随着到场的嘉宾一一自我介绍,师生和村民们才知道,岂止是作家苏湲,当天到场的人几乎全是文学界的大咖。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枢元、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军以及河南日报社三门峡分社社长王晓平等,此外还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忱……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黄河科技学院乡村生态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三毛部落网络文学平台,邀请诸位文学大咖来到段村,和村里的乡亲一起开展了这场主题为‘田园诗·乡土情’的读书活动。”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于向东告诉记者。

据了解,去年冬天,黄河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北农集团陆续在段村成立乡村生态文化研究基地、传媒类人才实践教学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等。作为此次读书活动的其中一个主办方——三毛部落网络文学平台,也将自己的采风基地选在了段村。

“自成立以来,三毛部落的文学创作者们一直坚持在行走中写作。田园如画、民风淳朴、鸡犬相闻、怀药飘香的段村吸引了我们,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个同事都成了段村的荣誉村民。今年恰逢三毛部落成立10周年,我们选择在这里举办庆典活动,就是告诉大家,段村是我们的一个新起点,今后我们将带领三毛文学的小伙伴们要在这里深入群众、扎根生活、汲取创作灵感。”王晓平是三毛部落2025年度的轮值主编,在阵阵热烈的鼓掌声中她和李佩甫将“三毛部落采风基地”的牌子交到了71岁的村民代表秦鸿凯手中。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诗人会来到段村采风创作,对于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庄来说实在是一分太大的殊荣。”秦鸿凯动情的说。

阅读开盛宴 乡情诗意满田园

孩子们用一组韵律轻快的古诗词串烧《田园诗里美如画》再次将人们拉回到如诗如画的乡间田野,诗人闵闵的一首《我们的十年》则将全场带入了三毛文学部落笔耕不辍、文韵流芳的10个春秋,《大河报》主任编辑李啸深情吟诵两首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让大家深切品识古词牌平仄韵律的优美,乡村教师秦培青朗读的是村民秦晓明写给家乡的散文《猪龙河在这里划了个弯》,村民栗振铃则激情朗诵诗人吴筱峰的诗作《中国话》。

“活动开始前我参观了段村的大队图书室,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图书室竟然有2.6万本藏书,从以往的借阅记录和今天的读书会完全可以看出,段村的读书氛围相当浓厚。”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说,“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我们河南文艺出版社也为段村带来了一些我们出版的书籍,希望能为乡村阅读作一点贡献。”

“读书一定会改变人生。我通过读书成为了一名职业律师,对文学的执着爱好,让我又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鹅羽》,如果你喜欢写作,就坚持下去!”作家邱梅鼓励着同在郑州从事律师职业的段村人秦玉琼。

鲁枢元拿出他的《天地之中说聊斋》一书,一一签名后赠送给秦鸿凯和秦培青等人。他动情地说:“中华文明其实就是5000年的耕读文化史,今天大家在真实的田园乡野中诵读田园诗歌,就是中华民族耕读精神的真实体现。《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其实就是一位乡村民办教师,他是在农村普及读书与文化教育的模范。我在你们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段村参加活动了,此次读书活动我专门带我夫人从北京赶来参加。段村隶属温县番田镇,番田者,翻田也。番田镇是全国少有的以农垦和躬耕命名的千年农业乡镇,刚才从学校老师们那了解到,咱们番田镇的乡村教育工作也一直以来都位列温县各乡镇之首。此次读书活动在鲁枢元老师在段村的生态文化工作室——陶园举办,参加活动的有陶园周边的邻里街坊,还有附近学校的学生,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在诗歌中写到的场景: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一个真正的乡村读书聚会的典型场面。这样的读书活动非常有意义!”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耀华说。

当夜幕降临,一弯弦月当空。村民纷纷端来蒸铁棍山药和凉拌怀地黄丝,从地里现拔现炒的生菜和怀牛膝炖鸡更是香溢满园,诸位文学大咖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意画面在月色中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