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5日
想起当年修大沙河
□王应文
大沙河,这条流经我市境内数十公里的防洪排涝主要河流,是焦作市的母亲河,也是我的家乡——修武县20多万人民的母亲河。大沙河的前世今生虽有相关资料记载,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1963年前后,当时修武县举全县之力,动员数万名干部群众,采用大会战的形式才建成的水利工程。
一
1962年夏,我从待王镇(现马村区待王街道)第七中学毕业后返乡劳动。我所在的修武县周庄乡(现周庄镇)西长位村第六生产队于1963年初冬,接到了开挖大沙河的任务。那时,家乡那一带还没有大沙河的叫法,记忆中只是流经村南的运粮河,每年夏天我同村上的小伙伴一起在河道中捕鱼抓虾,总觉得这条河挺好玩的。后来,听大人们说,这条河将要改道村北,新修一条叫大沙河的河道,并将原来的运粮河填平。
记忆中,我具体参加了新修大沙河的全部三个工段任务。那时,刚到成人年龄的我,就能享受到一天挣20个工分的待遇,成年人能干的活我几乎都可以拿下,修大沙河也不例外。1963年一入冬,我就和生产队数十名男女劳力奉命开赴修武县五里源乡朱营村,在那里安营扎寨,投入紧张的修建大沙河第一工段任务。
当时,使用的劳动工具很简单,不是铁锹、锄头,就是平车和箩筐。参与工程的人以生产队为单位起火做饭,在粮食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只管吃饱,很少吃荤。由于没有机械作业,全靠手工劳动,挖河的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每天一上工,不是挖就是抬,尤其是抬着满箩筐泥土攀登大堤,两条腿真是像灌了铅似的难受,每走几步就要停歇一下,大冬天也是满头大汗。
第一工段任务完成后,我们又进驻周庄乡李村,投入第二阶段工程任务。施工中,记忆最深的是挖土,挖上面土层时还算顺利,因为土质相对干燥,好挖也好抬,不太费劲,难的是挖到带有泥水的最下层,那简直是累死人。后来,用铁锹挖不行了,就改用钢锹挖掘,可土壤湿度大,粘到钢锹上面的泥土需要使劲甩掉才能继续用。抬到大堤上后,俩人还得用很大劲甩掉粘在箩筐上的湿土,隔一会还要在水中清洗一下箩筐,不然,箩筐会越来越重。工程接近尾声时,生产队之间的工程隔墙,还不能直接挖透,务必等工程验收组来到现场验收后才能挖断隔墙。
二
第二段工程完成后,施工队伍来到我老家那个村——西长位村参加工程建设。西长位村位于新修的大沙河南堤附近,我等于在家门口干活,减少了很多麻烦,但还是在工地上吃大锅饭,晚上则回家休息,一大早再来工地。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干了半个月左右,整个工程才完工。其间,我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到山区运输柿子面到工地。这项任务并不轻松,要步行十几公里山路才能到达。为啥?那时粮食比较紧张,需要给工地补充口粮。途中,有一个几公里长的山坡,去时并不觉得太累,背上一袋柿子面再走,感觉就大不一样了,中间得停下休息两三次,累得满头大汗。到地方后,当地村干部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挨家挨户收集柿子面,有的村民还把晒干的柿饼送给我们让在路上吃。回到工地后,我们累得几乎站不起来。
开挖大沙河期间,从大沙河幸福桥堤往西抬头远眺,只见河道中人头攒动,人拉肩挑,场面十分壮观。据说,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都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前来参加劳动,就连山区的几个乡镇也都派人前来修建大沙河。
据悉,自打大沙河修成以来,当地水患灾害得到了缓解,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后经几次大水考验均没有出现大的险情,只有河道北侧无大堤的乡村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损失。这些年来,大沙河河道经过几次疏浚修复,才有了如今的安然流畅。
三
资料显示,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整体趋势呈C形,从修武县的山区经西村乡流入群英水库,该段河道又叫后大河(系河南、山西两省的界河)。过群英水库后,沿中站区龙翔街道和博爱县寨豁乡进入孤山水库,自中站区河口村出山,经高新区几个村庄后进入修武县。在修武县流经周庄、城关、五里源、郇封4个乡镇,于郇封镇官司桥村出焦作境进入新乡市辉县市、获嘉县(两县、市界河),于新乡市合河村汇入共产主义渠,然后入卫河,最后汇入海河。
资料显示,大沙河干流全长115.5公里,总流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1360平方公里,平原1328平方公里。其在修武县境内长度为44.1公里,其中山区段25.5公里,平原段18.6公里。
大沙河现已成为修武县重要的防洪排涝水利工程,它容纳了上下游的江沟、新河、陆村涝河、磨台营涝河、常庄涝河等多条河流。大沙河上修建了多处闸门,用于控制河水流量,洪水来了控洪峰,大旱之年能浇灌。近年来,修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加上大沙河上游大力整治,修武县大沙河段也展现出新的景象:水质大幅提升;大堤上建起了十几公里长的生产绿道;鱼虾重现河中,垂钓者络绎不绝;节假日游人如织,观景者大加赞叹。尤其是大沙何高新区段,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建成了大沙河生态公园,使流经我市的大沙河真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就是如今的大沙河。我爱它,我们共同的母亲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