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8日
【姓氏文化】
武陟县南官庄赵景王张耳后裔述考(上)
□王保友
张耳(?~前202年),秦末群雄之一,汉朝开国功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参加陈胜、吴广反秦起义。项羽分封诸侯时,被立为常山王,定都襄国(治今河北省邢台)。归附汉王刘邦后,被立为赵王(赵国国都邯郸,今属河北省)。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张耳去世,谥号景王,史称赵景王。
1211年,世居河北邯郸之张耳后裔,迁徙于河南怀庆府辖地,尤以毗邻沁河的武陟县小董的张高村(今属小董乡高村)、南官庄等村庄居多。
南官庄张氏支系
由张高村迁居南官庄的张氏支系,择茔于村西南“官坟”,后因族大茔满,分五门择茔立祖,即“中门(7世失考);东门(10世失考);东北门(11世失考);南门(12世失考);北门(10世失考)”。南官庄张氏今存三门,俗称长门(西北门)、二门(西南门)、三门(东北门),二门、三门虽有支系宗祠,但共拥总祠“古三堂”(系武陟县第五批文物保护点)。
总祠“古三堂”大殿存有各门挂谱。长门挂谱楹联,“子孙枝繁英贤奇,先祖功德启后裔”。二门挂谱楹联,“祖恩德啟迪万世,裔兴旺谱载千秋”。三门挂谱楹联,“景王之后不忘前昆,邯郸居士立祖安家”。鉴于南官庄张氏一族各支系人口繁多,已有2300余人,各自建祠已久,特予分别考述。
东门溯源
南官庄张氏东门,现称二门、西南门。东门挂谱《谱序》载,“吾张氏家族支祖念二十八公,糸汉景王张耳后裔”,世居邯郸。“大元五年,汉景王后裔念二十八公祖,徙武陟县张高村,后因陶村五段工沁河决口,吾支系分居南官庄”。此说,与旧称张高村、大高村的《武邑大高村张氏族谱》《重修张氏宗祠記碑记》之记载完全对应。
东门宗祠
《南官庄张氏家族东门谱序》(挂谱,1995年12月编纂,张延松主撰)载,18世公讳鹏爪,于1920年带领合族集资投工,在南官庄西南角寨内买地建祠,立祖宗牌位和挂谱。1939年,驻武日军火焚祠堂,存放的合族挂谱、卧谱,悉数化为灰烬。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运动”后,祠堂还被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作妇产院、代销店、卫生室等,长达40年。其间1966年“破四旧运动”时,红卫兵将保存在张协彩楼上的祖宗神位,连同村内剧团的衣物、行头,一并搜去烧掉,砍伐了祠堂房前屋后的树木。
《谱序》载,经合族公议,举荐张丕道为主办,张协禹等11人为族委,于1994年冬,族人集资5370元,投工翻新将近60年失修的族祠堂屋3间,翻新粉壁,复设始祖、高祖的供桌、祖位。张氏祠堂现址占地三至四分。
东门族谱
1994年修葺祠堂时,将遗散失续近60年的族谱、散据予以查询、收集、考证,复立挂谱、卧谱,更将徙居修武县南张村多年的守宅族弟张守義后裔,也列至本祠敬祖报本。合族公议,族委确定23世(丕字辈)为始的十代后裔入谱芳名用字顺序,即“丕振保廉明永定广吉祥”。十个字的前八个字为姓名中间用字,后两个字为末尾用字。
东门支系
《谱序》称,吾支系北门。分门后,择茔建祠村西南角,由11世张守宅立祖,设祠位,辑谱至22世(绍字辈)。现时,已传至27世明字辈,族内最年长者张协喜已87岁。
东门族规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王孙贵族应圣贤,报国育民继祖先,知人善任是本分,蔼睦相处依身言,尽终报本承祖业,振兴中华赛风流。
东门名人
据被采访人张延书(生于1942年,第21世延字辈)、张火头(身份证名张绍庆,生于1945年,第22世绍字辈)口述,本门张绍旺,男,1938年9月出生,现约90岁,中共党员,1963年参加工作,曾任原武汉军区某部战备办主任、后勤部长,收录于1993年出版的《武陟县志》人物简表。张绍修之长子张丕功,曾任豫北某行署专员,享年约80岁。
左上图 南官庄张氏东门宗祠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