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8日

书香有味忆儿时

□白天平

据说,古人读书,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读,这可能是“书香”的来源。后称能文能武之人为“书香剑气”,诗书传家则为“书香门第”。以色列人有个民俗,小孩刚会爬时,在他前方放本书,书上粘点蜂蜜。孩子闻到香味就会爬到书前,感受书香,从小培养他们爱书的习惯。小时的我自是没有这种经历,但童年的记忆里,我感受书特有的油墨香味,是从小人书开始的。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篇幅小,可揣在怀里、放在兜里,方便阅读。

顾名思义,小人书是给小孩子阅读的书,相当于现在的启蒙读物,不过没有现在的精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人书普及率很高,几分钱就能买上一本,每个孩子都会拥有几本自己心仪的小人书。谁要买来一本别人没有看过的新书,就仿佛高人一等。其他孩子为了先睹为快,会用自己的小人书甚至糖块等去交换,然后相互传着看。

那时,老街上家家日子都不宽裕,大人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总会给上几个钢蹦儿满足孩子这小小的愿望。孩子买来一本印刷精致的小人书,可以高兴好几天。

上学前,我的书箱里已有《大闹天宫》《女娲补天》《半夜鸡叫》《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小英雄雨来》等几十本小人书。当然,更多更好的小人书还要到书摊上看。一段时间,小人书摊自然成了我的精神乐园。

那时,老城的街上有几个书摊,距我家最近的是老街南头的那家。我清楚地记得,那位摆书摊的老人,总是不合时宜地穿着黑色的对襟长褂,银须垂胸,神态安详地坐在一把老旧的竹椅上。老人的书摊很特别,一块深蓝色的碎花布铺在地上,小人书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在上面。书的封面撕下贴在一张硬纸板上,成了书摊的广告牌。

听街上大人讲,老人是个晚清秀才,早年教过私塾,在这里摆书摊已经很多年了。更能引发我兴趣的,是那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小人书,比如《水浒传》《杨门女将》《西游记》之类的。花一分钱可以看上两本,每次看完书,我都会自觉地把钱放到老人面前的小铁皮盒里。有时晚了,我会帮老人收拾一下书摊,善解人意的老人会奖励我带几本回去看,不要钱。

有时老人兴趣来了,还给我讲小人书里的故事。他讲的故事总是绘声绘色、充满魔力,让我沉浸其中。记得他讲《水浒传》,当讲到武松喝过18碗酒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的场景时,他挥舞的拳头突然在空中停住,脸色发红,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景阳冈上面对猛虎毫不畏惧的武松,仿佛感受到了武松的勇气和力量。他讲《西游记》,说里面不只有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还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这让我对神话世界充满了好奇。他爱讲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匡汉室、济天下。三顾茅庐刘皇叔,义薄云天关二爷,屠户出身莽张飞,在他的讲述中,书里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鲜明起来。什么是江湖豪杰?什么是侠肝义胆?都随着武侠故事进入我的脑海,想象自己将来成为执剑仗义、行走于江湖的侠客。他讲的妖魔鬼怪最终都败给了正义,使我懂得了善恶有报的真理。

每一本小人书都像一扇窗户,透过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铁道游击队员“扒火车打洋行,抢机枪炸桥梁”的英姿让我热血沸腾;地主周扒皮的奸刻狡诈与穷苦农民的斗争智慧让我记忆犹新;小英雄海娃的机智勇敢让我心生敬佩……这些故事不仅让我学会了分辨善恶,也让我懂得了坚强与勇敢。

上学后,小人书渐渐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在那特殊岁月里,一夜间我渴望阅读的书籍变成了“大毒草”,能看到的书只有《鲁迅杂文集》《雷锋日记》《欧阳海之歌》等有限的几种。在那百无聊赖的日子里,读书无非是好玩和打发时间而已。这种情形,在我后来的日子里发生了变化。

那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个叫大强的同学,家里藏有不少当时被视为“毒草”的书,像《牛虻》《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每次向他借阅时,他总是先用旧报纸把书包上,再三交代,要小心阅读,别让旁人看到。当我问起这些书的来历,他总是神秘地一笑,不愿明说。

有一天,他把我拉到角落,小声问我想不想去搞几本书?他知道隔壁新华书店的仓库有准备送去销毁的书。我心里发毛:“这不就是偷?被人抓住怎么办?”他坚定地说:“不怕,偷书无罪!我们不偷,那些书早晚也会变成造纸厂的纸浆。”

“偷书无罪”,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读到过,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窃书还算偷吗”却是孔乙己窃书被何家吊打后的辩称。真让我去偷,心里还是发怵。但是想到那些渴望得到的书,加上大强信心十足的样子,我顿时又来了几分勇气。

晚上,我俩开始行动时,仓库后窗铁丝网的左下角已被人撬开,窗玻璃也被砸烂,方便小孩子钻进钻出。大强得意地告诉我,那是他干的,我这才明白他那些书的真正来历。然而,随后的行动不大顺利。大强熟门熟路,钻进仓库找书,我在外边接应。刚递出十几本书,就被保管员发觉,吓得我俩落荒而逃。

尽管这次行动受到惊吓,但“战果”颇丰,这些书够看一阵子了,也有了跟人交换的资本,只是交换来的书大都少皮缺页,有的残破不堪,看起来很是费力,但每一本书都像一块宝藏,让我爱不释手。这些书不仅让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阅读机会。

记得有一次借到我渴望已久的小说《红岩》,看了大半,距约定还书时间只剩一天。于是,上课时我放在课桌里偷偷看。书页已经泛黄,边角也磨损、卷翘严重,但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我。江姐的坚贞不屈,许云峰的英勇就义,让我对革命先烈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忘记了一切。那时,课堂看闲书被没收的事常有发生。当我看得如痴如醉时,不知什么时候班主任站在了我身后。待我回过神来,书已被拿走。接下来的课,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满脑子全是如何按约定还书,如何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骤雨”。然而,事情发展却出乎我的预料。课后,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非但没有严厉批评,还把书还给了我。“这类书在家读就行了,别再带到学校,更不要在课堂上看。现在要集中精力学好课本知识,将来才能读懂更多、更好的书籍。”班主任提醒。

从此,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读书成了我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儿时的阅读经历,不仅让我爱上了书,也让我学会了思考,塑造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无论是面对学习压力,还是工作、生活中的挫折,我总能从书中找到力量和勇气。书籍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退休后,我拥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我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渐渐地,我开始动笔写作,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古体诗词、散文、随笔不时在报纸、杂志和新媒体上发表。64岁时,我成了省作家协会会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多年坚持阅读是分不开的。

儿时已去,书香依旧。每每回想起童年的读书经历,我感慨万千。记得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我自是达不到那个境界,儿时的阅读全凭自己的喜好和机缘,读的书也寥寥无几,不过那“隙中窥月”充满好奇之心,伴随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如今,我已步入老年,但对书籍的热爱从未改变。每当我走进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总会想起童年读书的日子,那些日子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分对书的热爱和向往,将伴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