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8日

景明村的来历

□ 都屏君

“西万阁,邘邰锥,景明老奶奶抬谷堆。”

这段流传于沁阳市沁北一带的顺口溜,说的是:沁阳市西万镇的西万村曾经有个魁星阁很出名,现已不存在了。邘邰村在周朝时就建立了邘国古都,目前还遗留有一个锥形的大土堆,历史上记载为古邘国遗址;景明村位于邘国古都的东南方向,村北是邘国古都的外城墙,用夯土堆砌而成,土堆附近曾经有过一座静应庙,里面供奉着二仙奶奶魏华存,所以说“景明老奶奶抬谷堆”。祖辈流传下来的古话,从侧面说明了这三个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隔过西万村和邘邰村暂且不提,咱来说说景明村的来历。

景明村原先不叫景明,叫啥?叫“九家坎”。也不在现在的位置,在哪?在村南二里处。那为啥改叫“景明”又北迁了呢?这还得从金朝说起。

很早以前,在今天的景明村南有一个村落,名叫九家坎。九家坎是咋来的?据老人们讲,金朝大定年间就有人在这里居住,村名来历不详。

九家坎地处低洼地带,每到雨季,雨水从太行山倾泻而下,淹没农田,摧毁房屋,九家坎就泡在了水窝窝里。年年被淹,岁岁抗洪,村民们苦不堪言,就这样一直捱到了明朝。

明永乐年间,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出了个武官,名叫景禄。他长年带兵打仗,家眷早已迁到了京城。他年事已高,想在老家找个清净的地方养老,于是就请来一位方士(看风水的)替他择地。这位方士不敢怠慢,走遍了沁河两岸、太行山沿线,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了九家坎村。

一天,方士引着景禄,在九家坎几位掌事的陪同下站在高处查看地形。方士指给他看:

“景大人,您请看,这一片背靠山(太行山),南临川(牛角川),左青龙(今龙门河,又叫景明石河),右白虎(指邘水,现已干枯),真是一处难得的宝地。”

景禄听罢很高兴,即刻拍板:

“就定这个地方了!”

“只是……”方士卖了个关子。

景禄见方士有难言之隐,忙说:

“先生有啥尽管说,少不了你的银两。”

方士见景禄误会了,就示意掌事的说话。几位掌事很希望景武官在此安家,以便日后得到他的帮衬。但也不敢隐瞒,深施一礼,战战兢兢地说:

“大人容禀,九家坎虽是个好地方,可是犯水煞。你看——北山上的一条季节河正冲这里,年年犯水灾。”

“那该怎么办?”景禄问。

方士赶忙上前说:

“大人别急,俺早已替你相中了一块宝地。往北离九家坎二里之遥,正好在石河的拐弯处,何不将村子北迁?”

“不会破了好风水吧?”

“那哪能呢?大人请看,北高南低,咱往上游去,既避过了石河水煞,又处在河流的怀抱之处。按《风水学》上讲,此乃上等好地。”

“早知如此,为何村子不早迁呢?”景禄转过身又问掌事的。

“大人净开玩笑,搬迁个村是说话那么简单的事?年年动员,年年没能搬离。除了旧家难舍外,搬家得花好多银子哩。”几个掌事的异口同声地说。

景禄略一思索,对掌事们说:

“这样行不行?老夫跟知府李大人有些交情,可争取一些资助,不足部分由老夫承担。有劳诸位说服村民,秋收过后举村北迁,你们看如何?”

众人等的就是景禄这句话,齐刷刷地跪地磕头:

“感谢大人的恩德!村里百姓也愿意凑一些散碎银两,以添砖加瓦。”

府衙李大人得知此事,看在景禄的面子上,下拨了一部分搬迁费用。景武官从自己的俸禄中挤出一些,加上村民的集资,九家坎村欢天喜地地搬家了。当然,景武官也在新村盖了一处三进大院,终老一生。

九家坎迁移后,需要有个新的村名。人们为了感谢景武官的大恩大德,就取景禄的姓氏“景”和明朝的“明”字,将村名改成了“景明”,一直沿用到现在。

目前,那条石河从村东头绕村而过,就是现在的“景明石河”。全村面积25万平方米,有1103户、4905口人,耕地3160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景明村的荆编手工艺闻名遐迩,曾是村里的一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