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8日
清化古道
千年商道上的文化交响与烟火新生
本报记者 陈东明
太行山,恰似一道雄浑巍峨的天然巨障,横卧于晋豫两省之间。然而,这道磅礴的山脉,却从未阻断两省百姓千年来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清化古道,宛如一条蜿蜒的历史脉络,从河南博爱一路伸展至山西泽州。它不仅曾是晋豫陕三省的交通主动脉,更是一条承载着悠久历史记忆、浓郁饮食烟火与独特文化基因的“活态文化长廊”。
近日,笔者跟随沁园春大酒店董事长王军及焦作和晋城的一众知名文化爱好者,踏上了重走清化古道的旅程,深入探寻、挖掘并研讨古道文化,亲身触摸古道那饱经沧桑的纹理,真切感受晋豫两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千年古道的兴衰更迭:
太行陉间的繁华密钥
清化古道的历史,可远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作为“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的关键构成部分,它见证了岁月长河中无数的故事。据翔实的史料记载,这条古道起始于山西泽州的周村镇,途经冶底、天井关、拦车驿等20多个村落,穿越碗子城后进入河南博爱清化,全长50余公里。在往昔的岁月里,它曾是晋商“走西口”南下中原、豫商“闯关东”西进陕晋的核心交通要道。明清时期,泽州的煤炭、铁器与河南的粮食、竹货等各类物资,在这条古道上往来运输。商队络绎不绝,驮队铃声回荡,沿途驿站呈现“骡马店数十家,百货琳琅满目”的繁华景象,堪称古代版的“物流枢纽”。
在盆窑村那斑驳的陶窑遗址前,沁阳知名文化爱好者赵新军手指远处的古道,感慨地说:“这便是古人用双脚丈量出来的‘高速公路’。”清化古道,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盐铁贸易。到了明清的鼎盛时期,这条山路上,每日都有上千头骡马穿梭其中。泽州的铁器、煤炭与古怀庆府的粮食、竹器,在骡马的脊背间不断流转,由此成就了“驮不完的清化镇,填不满的泽州府”这一广为流传的传奇佳话。行走在沁阳市盆窑村后山那段残存的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与布满岁月痕迹的砂岩条石,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喧嚣与繁华。远处山顶上的关帝庙,更是商贸繁荣的有力见证者。
据赵新军介绍,太行陉作为古代“太行八陉”之一,是连接晋豫两省的关键通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兴盛,它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旅要道。沿途留存的碗子城、孟良寨等历史遗迹,无一不在诉说着曾经此地军事与商业并重的重要地位。碗子城虽规模不大,却犹如咽喉一般,牢牢控制着古道的通行,是古代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同时也见证了无数商旅在此的往来穿梭。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交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清化古道的交通功能也逐渐式微,但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彰显。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的石板路,一个个深浅不一的马蹄坑,都成为古道曾经辉煌繁荣的鲜明印记,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纷至沓来,探寻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舌尖上的晋豫回响:
从牛肉丸子到清化水席
“一碗牛肉丸子汤搭配豫竹方便面,这是晋城与博爱早餐的经典标配。而且,两地的水席看似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源自黄河儿女对汤水饮食文化的执着传承。”王军,对晋豫饮食文化的交融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在清化古道长期影响下,晋豫两地的饮食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王军的这番描述,精准地道出了两地饮食文化在深层内核上的共鸣。
在博爱县清化镇,清晨时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丸子汤是当地人开启美好一天的首选。手工制作的牛肉丸,弹嫩多汁,口感绝佳。用牛骨精心熬制的清汤,表面漂浮着翠绿鲜嫩的香菜,再搭配上当地生产的豫竹方便面,看似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最本真的美味。这种“汤+主食”的巧妙搭配模式,同样也是晋城人早餐的最爱。那浓郁醇厚的汤底,宛如黄河水般深沉浑厚,滋养着一方百姓。而牛肉丸子则恰似太行山般坚韧,体现出当地人民的性格特质。再加上方便面所具有的“现代性”元素,传统与现代在这一碗美食中实现了完美融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太行山两侧百姓对温暖与饱足的共同追求。
更令人称奇的是,清化水席与晋南宴席之间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焦作博爱的三八席,遵循“八盘十六碗”的规制,以烩炖烹饪技法为主,格外注重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而晋城传统宴席中的“十小碗”以及高平的“八大碗”,同样着重强调汤菜之间的协调搭配、荤素的合理安排。两地宴席皆以“水”作为核心灵魂,暗自契合了“汤满熟透热吃”这一中原地区传统的饮食哲学。一道道精心烹制的菜肴,犹如一场异彩纷呈的味觉盛宴,充分展现了两地人民在饮食文化上的无穷智慧与卓越创造力。
古道的新生之路:
文旅融合中的文化觉醒
“保护清化古道,并非单纯地将其修复至旧时模样,而是要让悠久的历史鲜活地融入当下生活。”在晋城市冶底村,晋城文化挖掘爱好者柳会庆指着修复后的清化老街,娓娓道来。近些年来,晋豫两地以清化古道为重要纽带,共同启动了万里茶道联合申遗计划。在山西段,依托冶底岱庙、八里坡遗址精心打造徒步线路;在山西与河南两地,以碗子城、常平村为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关隘驿站的修复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非遗活化”方面所进行的积极实践——焦作将清化水席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精心推出“商旅宴”体验项目;晋城则在周村镇重现“骡马市集”的热闹场景,游客们可以身着古装,亲身体验古代“以物易物”的独特交易方式。
焦作知名文化学者程峰在探讨清化古道未来发展时,着重强调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深入挖掘清化古道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能够为其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将古道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打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项目,使徒步古道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活动。游客可以通过探访古老的石板路,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与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搜索,不难发现,有关清化古道的方言趣梗、历史故事等相关内容正在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这不仅是对古道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更是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得以领略清化古道的独特魅力。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清化古道从“历史遗迹”向“文化体验”的华丽转变,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自觉意识与坚定自信,让这条古老的商道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可以大胆设想,通过打造“遗址+体验”的创新模式,以及推出“#清化古道美食地图”等热门话题,借助博爱牛肉丸与泽州炒刀削面的“奇妙CP组合”、清化姜糖与晋城山楂糕的“酸甜美味碰撞”,必定能够吸引年轻一代,让他们用味蕾重新丈量这条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古老商道。
山河为鉴,古道恒昌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大地之上。站在碗子城的残垣断壁上极目远眺,太行群峰连绵起伏,山色如黛;沁河水潺潺流淌,水声悦耳。在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无数商旅在这条古道上翻山越岭,他们将晋豫两地的物产、技艺以及深厚情感,编织成一张紧密相连的大网。时至今日,古道上徒步者悠然前行的身影、老街中飘散弥漫的饭香、短视频里充满趣味的方言梗,正以全新的形式续写着两地“山高不碍心相连”的动人传奇。或许,正如那碗融合了晋豫风味的牛肉丸子面:汤底蕴含着黄河的雄浑底蕴,丸子深藏着太行的坚韧,而方便面所代表的“现代性”恰似清化古道在新时代的全新蜕变——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完美和解,山河与人间在此实现和谐共荣。
下图 沁阳盆窑村广场。
本报记者 陈东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