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8日
儿女迟迟不结婚 父母能否频繁催
本报记者 梁智玲
儿女早就到了结婚年龄,却迟迟不愿意提及婚姻的事情。作为父母,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近日,不断有老年读者打来电话,诉说自己的“烦心事”:眼瞅着儿女都三十好几的年龄了,婚姻问题却实在令人头疼,甚至成了两代人之间不能碰触的“雷区”。父母到底该不该催婚?家里有大龄单身儿女,作为父母究竟该怎么办?
事例
冯先生今年69岁,最近几年,他和老伴为女儿的婚事操碎了心。冯先生的女儿今年39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但就是不着急恋爱、结婚。前些年,冯先生和老伴认为女儿忙工作,顾不上考虑感情问题,也没有对这件事过多操心。但最近两年,眼瞅着女儿身边的单身同龄人越来越少,他们就开始着急了。“为了女儿的婚事,我和老伴整天茶不思饭不想的,实在是成了‘心病’。”冯先生说。
每次和女儿打电话,冯先生和老伴总不忘语重心长地“交代”几句,他们也能听出女儿的反感,但仍控制不住想多唠叨几句。他们充分发动身边的资源,每次见到熟人,都不忘念叨让对方帮女儿找对象。对于父母的种种做法,冯先生的女儿也很无奈:“我在外面上一天班已经很累了,想给爸妈打电话聊聊天,但是听到的都是催婚、相亲,真是特别烦。只想赶紧挂了电话,自己清静一下。”时间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紧张,彼此都觉得十分委屈。“爸妈年龄越来越大,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但婚姻也不能将就,低质量婚姻更让人苦恼不是?”冯先生的女儿说。
父母
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家庭都有着和冯先生家类似的情况。山阳区定和街道丰收小区的一名红娘称,大龄单身青年目前普遍较多,很多家长都比孩子还着急。这些家长平时聚在一起闲聊,总是把孩子的婚姻当成核心话题。很多家庭因为儿女的婚事,导致家庭气氛紧张,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生活。近年来,我市组织了多场青年人才联谊会,为青年男女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孟州市、武陟县一些社区(村)成立了红娘帮帮团,对红娘给予奖励政策,想方设法帮助单身青年男女解决婚姻大事。
父母该不该过多关注孩子的婚姻、该不该催婚?有人认为,父母应尽到长辈的责任,辅助儿女成家很有必要。今年60岁的刘燕说,在中国家庭中,看着子女成家立业,是父母的一种责任。父母为孩子找对象提出参考意见,帮孩子照顾婚后的小家庭,享受含饴弄孙之乐,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因此,如果父母的能力、精力允许,适当催婚、为子女张罗婚事,扶持孩子走过婚姻磨合期,让下一代的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是很有必要的。
也有人认为,儿女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轨迹,父母不应该过多干预,顺其自然即可。今年65岁的赵先生,其儿子博士毕业后独自在北京打拼,至今单身。他说,时代一直在发展,年轻人的想法与老一代人也有很大不同,婚恋观更是有很大差异。如果以自己的认知水平,过多地为儿女提建议,无异于刻舟求剑,或许会适得其反。两代人之间还是保持边界感,给予彼此更多的空间为好。
孩子
对于处于婚姻适龄期的年轻人来说,对父母的催婚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工作的小林对父母的催婚十分反感。他说,因为父母频繁催婚,他们之间经常“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他的内心深处甚至出现了叛逆情绪,父母说得越多,他越不愿意找对象。“总感觉父母‘为你好’的背后,藏着自己的私心,更多的是想尽快完成自己‘抱孙子’的任务。”小林说。
面对父母的频繁催促,今年30岁的小轩却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她说,这些年自己一直在埋头读书、工作,社交面很窄,工作稳定后开始顾及谈恋爱、结婚的事情,父母也发动身边的亲友帮她牵线,这正是长辈的关爱。“希望我能早日脱单,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她说。
【记者手记】
爱,更应有度
□梁智玲
婚姻之事,冷暖自知。即便是父母,也无法参与到孩子的婚姻当中,自然无法知道孩子到底过得怎样。操心孩子的婚事,本意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有时候,当你越希望给到孩子更好的,反而越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
婚姻之事,说到底需要两个人拥有相同的三观、合适的脾气、共同的兴趣爱好。对待子女的婚姻,父母不妨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如果怕子女错过适婚年龄,适当提醒、分析利弊、给出合理化建议即可。对于父母来说,子女已经成年,与他们交流、沟通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强求子女一定与自己保持一致观点,以让彼此都能感到安全和自由为原则。对于子女来说,面对父母的催婚,应保持理解、尊重的态度,懂得父母的关爱,恰当表明自己的打算及对婚姻的看法,多听父母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反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