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8日
宁封子塑像:
文化焦作新地标
本报记者 李晓军
①
②
③
作为宁封子的故乡,焦作在陶瓷工业遗址上,首次建设宁封子塑像及宁封子广场,打造焦作文化新IP,意义非凡……”
4月15日,我市陶瓷文化研究专家宋安平,站在宁封子雕塑前,对前来参观的一批游客讲解道。
这座5米高、由紫铜锻造的塑像,于近日在陶三文化艺术园内揭幕。其所在广场取名宁封子广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那么,宁封子是何许人也?为何要为其建设塑像?
实地探访——
首次建成陶瓷鼻祖塑像
焦作“最有文化表情包”的塑像来啦。
连日来,位于我市焦辉路南侧、富康路西侧的陶三文化艺术园内,“打卡”宁封子广场,祭拜宁封子塑像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专家、学者、非遗传人。
“它不仅是一座纪念雕塑,更是一座精神坐标,照亮陶瓷手艺人的传承之路。”当阳峪绞胎瓷国家级非遗传人柴战柱在此祭拜宁封子时说。
此言不虚,宁封子是黄帝时期宁邑(修武)人,是中华陶瓷业的祖师爷,被黄帝封为“陶正”(负责制造陶瓷的官员名称),是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公祭的“陶瓷三圣”之首,是受历代窑业供奉的“陶祖”。
两年前,在专家建议下,我市在陶三文化艺术园的中心地带,决定建设宁封子塑像,打造世界陶瓷“朝圣地”——宁封子广场。
“一直以来,人们供奉的宁封子与老灶爷、财神爷形象并无二致,没有显著的外貌特征,缺乏精神内涵。”我市著名雕塑家薛骏猷受托创作宁封子塑像时说。
这位曾创作市缝山公园内的“缝山针”、市龙源湖公园内的“夸父逐日”、市太极体育中心的“太极之韵”等地标性雕塑的雕塑家,以打造焦作新的文化地标为目标,开始创作宁封子塑像。
然而,他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只有“头戴盖天冠,身著朱紫袍,腰佩三庭印,总司五岳”这一句形象描写。
反复思考后,薛骏猷结合宁封子有关修道成就的记载中“能掌五色烟,在窑中积火自焚”这两点,进行合二为一的创作。
“宁封子的形象可以视为‘天人合一’,既蕴藏着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充盈着舍身为道、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敬仰圣者,自正其心,才是这尊塑像的根本意义所在。”薛骏猷说。
宁封子塑像身后穹顶墙上的浮雕,是对制陶起源及宁封子故事的形象介绍。其中,元代杂剧陶俑,1965年出土于我市,其造型生动有趣,被评为“最有文化表情包”;汉代陶仓楼是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为国家一级文物。“陶仓楼与陶俑,印证了焦作古代制陶业的发达与宁封子一脉相传。同时,也彰显了怀川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薛骏猷说。
历史见证——
焦作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在焦作,除了这座宁封子塑像外,还有一处宁封子墓。
云台山,一座山岗上,立有一墓碑。上书“中华陶瓷始祖黄帝亲封陶正宁封子之墓”。
“云台山上的宁封子墓碑,最早立于北宋宋神宗熙宁六年。现在这块墓碑是后来复建的。”宋安平说,宁封子作为陶正,葬于我市云台山,在古代典籍、地方县志中有明确记载。
据《路史·疏仡纪·黄帝》载:“命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以利器用;命挥作盖弓,夷牟造矢,以备四方。”
据《列仙传》载:“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奇矣封子,妙禀自然。铄质洪炉,畅气五烟。遗骨灰烬,寄坟宁山。人睹其迹,恶识其玄。”
据《修武县志》载,“宋熙宁六年七月十五日,修武知县高世袭撰写碑文‘中华陶瓷始祖黄帝亲封陶正宁封子之墓’”。
“陶正是黄帝时代掌管制陶业的官方职务,宁北山是修武县云台山的旧称,因在宁邑之北而得名。”宋安平补充说。
在专家学者看来,宁封子是焦作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历史见证、一个符号化象征。
“你可能想不到,中国陶瓷史半部在焦作。”近日,在宁封子塑像揭幕仪式上,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原副院长肖红说。
这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中可见一斑:城市名称因千年前的陶瓷生产“焦家作”而得名焦作;中心城区建设有陶瓷路;方言中“火色”一词出自于当地陶瓷工匠官方行业术语——火色匠。
此外,2000多年前该地域出现了窑温达1300℃的先进窑室构造和窑火烧制技术;与秦始皇兵马俑齐名的汉代陶仓楼在该地域出土量全国第一;修武县当阳峪村有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是我国现存三大窑神碑之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绞胎瓷业之繁荣……
据介绍,焦作市已发现60余处古代窑址遗存。现代焦作陶瓷业从陶一、陶二到陶三、陶四再到陶五、陶六,形成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国有与民营陶瓷企业数量鼎盛时近40家。
“宁封子的故事承载着中华陶瓷文化的源头记忆。作为宁封子故里的焦作,纪念宁封子对于提升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肖红说。
展望未来——
续写火色焦作崭新篇章
建设宁封子塑像、宁封子广场,承载了我市续写火色焦作新篇章的远大抱负。
近日,在陶三文化艺术园召开的宁封子文化座谈会上,陶瓷专家、教育学者、非遗传人等汇聚一堂,对宁封子文化内核挖掘、产业发展、研学课程开发等展开研讨,见解颇有见地。
打造工匠精神探源地。“敢于牺牲,勇于奉献,善于创新,是宁封子的精神内核。”宋安平认为,宁封子精神与我们推崇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是工匠精神的源头。
打造陶瓷匠人“朝圣地”。宁封子是世界公认的陶瓷业鼻祖,作为宁封子故里的焦作,在陶瓷工业遗址上建造宁封子塑像及广场,将吸引国内外陶瓷匠人,共同追溯陶瓷文化根脉,为陶瓷行业构筑起意义非凡的精神家园,形成陶瓷朝圣旅游目的地。
打造宁封文创开发地。充分利用陶祖宁封子这一大的文化IP,吸收能工巧匠的精品佳作,开发“宁封有礼”系列文创产品。陶瓷、塑像、纪念章……系列文创产品作为特色“焦作礼物”,对推动焦作文旅文创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打造陶瓷文化研学地。为让青少年在研学中亲近陶瓷文化,推动宁封子承载的工匠精神绽放新生机,专家设计以“致敬宁封子”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内容为“宁封子敢于牺牲、勇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教育”,包括工匠精神之源、焦作市为什么叫焦作、寻印宁封子等9个环节。
据介绍,未来,我市将以陶祖宁封子这一新的文化IP为载体,通过深入研究宁封子文化、发展宁封子旅游、布局相关产业项目、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让陶祖宁封子成为焦作的文化富矿、金字招牌。
图① 宁封子广场。
图② 陶仓楼浮雕。
图③ 元代陶俑浮雕。
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